心房顫動可致嚴重併發症 新技術助減併發症及手術時間

心房顫動可致嚴重併發症 新技術助減併發症及手術時間 | Hong Kong Asia Heart Centre

香港約有7萬多人患有心房顫動,為數不少。雖然心房顫動的病徵或較輕微,但千萬不能看輕,因為它可導致中風、心臟衰竭等其他嚴重疾病,甚至是死亡!醫生一般會建議藥物無效或病情較重的病人,接受心臟導管消融術,但舊有技術有較高手術風險,有機會傷及其他身體部分。最近本港就有私家醫院引入新技術「脈衝場消融術」,將術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及手術時間大減,日後患者就可有更高效安全的選擇。

陳女士(右)於今年初確診心房顫動,並接受了脈衝場消融術。
陳女士(右)於今年初確診心房顫動,並接受了脈衝場消融術。

手部麻痺發現患心房顫動 七旬婦用脈衝消融治療

現年74歲的陳女士,於今年初確診心房顫動。她過往一直有恆常做運動,包括爬艇、爬龍舟等,就算近年因疫情關係而減少,也一直沒察覺自己的心臟有問題,沒任何病徵。惟在去年某天,她突然感到手部麻痺,於是到急症室求診,經檢查後發現是輕微中風,同時急症室醫生指她的心跳很亂。陳女士聞畢非常擔心,遂立即找私家醫生檢查,最後發現是心房顫動作祟。

陳女士隨後接受了脈衝場消融術及左心耳堵塞術。她說手術後只有兩個小傷口,不過醫生就建議她暫時不要做太大動作的運動,要待1至2個月後心臟內的傷口痊癒才可,但現時行路已沒有氣喘。她認為手術對其幫助很大,因她知道一旦再拖延病情,就有大麻煩。

心房顫動易患上但難發現 可增中風及死亡率

到底心房顫動可以做成甚麼麻煩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暨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表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正疾病,患者一般出現不規則、極快的心律,從早期到後期可分為陣發性、持續性及永久性。其病因是連着肺靜脈的右心房,受到異常肺靜脈細胞發出的紊亂電流影響,以致原本位於右心房上壁的「天然起搏器」竇房結無法發揮效用,令心房不受控制地快速、不規則收縮。

心房顫動可令心室或不能有效將血液泵至全身,甚至出現心瓣倒流,而部分血液或會積聚在心房,並形成血栓,一旦進入血流可堵塞血管,令患者中風風險是非患者的5倍,死亡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約4倍。除了年老,不少常見都市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甚至是吸煙飲酒等習慣,都是致病原因,而且患者有可能完全沒病徵,或只是出現心悸、疲累、氣喘等輕微病徵。

消融術可治心房顫動 惟暗藏嚴重風險

林逸賢醫生指,初期病人會使用藥物治療,但有效率只有約3成至6成半,而且復發率可達約7成多,故只要一發現藥物無效,又或是發現時病情已到較嚴重程度時,醫生一般都會建議病人儘早做心臟導管消融術。常見的消融術有傳統射頻消融術及冷凍球囊消融術,惟兩種方式均有機會傷到其他組織,引致其他嚴重問題,包括血栓及中風、心房食道瘻管、膈神經受損、心包填塞、肺靜脈狹窄等。

林逸賢醫生(右)指,心房顫動患者如對藥物無效,又或是病情嚴重,就應儘早做心臟導管消融術。
林逸賢醫生(右)指,心房顫動患者如對藥物無效,又或是病情嚴重,就應儘早做心臟導管消融術。

「超新星」脈衝場消融術 功效安全可共存

近年消融術就多了一位被醫學界寄予厚望的「超新星」–脈衝場消融術。心臟科專科馮永康醫生指,此技術會向目標組織,釋放一系列持續數微秒高振幅電脈衝,而強脈衝電場會令細胞膜上出現不可修復的電穿孔,細胞內物因而慢慢流出,令細胞凋亡;現時已獲歐盟CE認可。

以往各種消融術均是用溫度能量,大包圍地破壞需治療區域,或會傷及無關的細胞或組織,不過脈衝場消融術就無此限制。馮永康醫生解釋,由於此技術容許控制脈衝強度,在不同細胞對電脈衝阻力不一,而心肌細胞是阻力最低的細胞的情況下,只要調整剛好足以破壞異常心肌細胞的強度,就能在不傷及其他組織下精準治療,令術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大降,例如傳統射頻消融術的肺靜脈狹窄風險有約32.5%,而脈衝場的相關風險是低至近乎零。

手術時間比傳統方式大減一半

馮永康醫生又指,脈術場消融術較易操作,令整體手術時間可短約一半,約1個半小時就可完成,除有助減低患者在手術期間的痛苦,更容許醫生有時間即時進行左心耳封堵術,清除術後中風的機會。

馮永康醫生指,脈術場消融術的整體手術時間,比傳統方式可短約一半。
馮永康醫生指,脈術場消融術的整體手術時間,比傳統方式可短約一半。

本港已有私院引入脈衝場消融術

早前只有澳洲及新加坡有引入脈衝場消融術,但在今年2月,嘉諾撒醫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就成為全港首間引入此技術的私家醫院。儀器抵港後,院方已用作治療11名心房顫動病人,全部效果良好,暫時所有患者沒出現併發症或其他特殊狀況。對心房顫動的病人而言,往後在治療上就多了一個考慮選項。


報導來源: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即時報導

香港約有7萬多人患有心房顫動,為數不少。雖然心房顫動的病徵或較輕微,但千萬不能看輕,因為它可導致中風、心臟衰竭等其他嚴重疾病,甚至是死亡!醫生一般會建議藥物無效或病情較重的病人,接受心臟導管消融術,但舊有技術有較高手術風險,有機會傷及其他身體部分。最近本港就有私家醫院引入新技術「脈衝場消融術」,將術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及手術時間大減,日後患者就可有更高效安全的選擇。

陳女士(右)於今年初確診心房顫動,並接受了脈衝場消融術。
陳女士(右)於今年初確診心房顫動,並接受了脈衝場消融術。

手部麻痺發現患心房顫動 七旬婦用脈衝消融治療

現年74歲的陳女士,於今年初確診心房顫動。她過往一直有恆常做運動,包括爬艇、爬龍舟等,就算近年因疫情關係而減少,也一直沒察覺自己的心臟有問題,沒任何病徵。惟在去年某天,她突然感到手部麻痺,於是到急症室求診,經檢查後發現是輕微中風,同時急症室醫生指她的心跳很亂。陳女士聞畢非常擔心,遂立即找私家醫生檢查,最後發現是心房顫動作祟。

陳女士隨後接受了脈衝場消融術及左心耳堵塞術。她說手術後只有兩個小傷口,不過醫生就建議她暫時不要做太大動作的運動,要待1至2個月後心臟內的傷口痊癒才可,但現時行路已沒有氣喘。她認為手術對其幫助很大,因她知道一旦再拖延病情,就有大麻煩。

心房顫動易患上但難發現 可增中風及死亡率

到底心房顫動可以做成甚麼麻煩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暨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表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正疾病,患者一般出現不規則、極快的心律,從早期到後期可分為陣發性、持續性及永久性。其病因是連着肺靜脈的右心房,受到異常肺靜脈細胞發出的紊亂電流影響,以致原本位於右心房上壁的「天然起搏器」竇房結無法發揮效用,令心房不受控制地快速、不規則收縮。

心房顫動可令心室或不能有效將血液泵至全身,甚至出現心瓣倒流,而部分血液或會積聚在心房,並形成血栓,一旦進入血流可堵塞血管,令患者中風風險是非患者的5倍,死亡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約4倍。除了年老,不少常見都市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甚至是吸煙飲酒等習慣,都是致病原因,而且患者有可能完全沒病徵,或只是出現心悸、疲累、氣喘等輕微病徵。

消融術可治心房顫動 惟暗藏嚴重風險

林逸賢醫生指,初期病人會使用藥物治療,但有效率只有約3成至6成半,而且復發率可達約7成多,故只要一發現藥物無效,又或是發現時病情已到較嚴重程度時,醫生一般都會建議病人儘早做心臟導管消融術。常見的消融術有傳統射頻消融術及冷凍球囊消融術,惟兩種方式均有機會傷到其他組織,引致其他嚴重問題,包括血栓及中風、心房食道瘻管、膈神經受損、心包填塞、肺靜脈狹窄等。

林逸賢醫生(右)指,心房顫動患者如對藥物無效,又或是病情嚴重,就應儘早做心臟導管消融術。
林逸賢醫生(右)指,心房顫動患者如對藥物無效,又或是病情嚴重,就應儘早做心臟導管消融術。

「超新星」脈衝場消融術 功效安全可共存

近年消融術就多了一位被醫學界寄予厚望的「超新星」–脈衝場消融術。心臟科專科馮永康醫生指,此技術會向目標組織,釋放一系列持續數微秒高振幅電脈衝,而強脈衝電場會令細胞膜上出現不可修復的電穿孔,細胞內物因而慢慢流出,令細胞凋亡;現時已獲歐盟CE認可。

以往各種消融術均是用溫度能量,大包圍地破壞需治療區域,或會傷及無關的細胞或組織,不過脈衝場消融術就無此限制。馮永康醫生解釋,由於此技術容許控制脈衝強度,在不同細胞對電脈衝阻力不一,而心肌細胞是阻力最低的細胞的情況下,只要調整剛好足以破壞異常心肌細胞的強度,就能在不傷及其他組織下精準治療,令術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大降,例如傳統射頻消融術的肺靜脈狹窄風險有約32.5%,而脈衝場的相關風險是低至近乎零。

手術時間比傳統方式大減一半

馮永康醫生又指,脈術場消融術較易操作,令整體手術時間可短約一半,約1個半小時就可完成,除有助減低患者在手術期間的痛苦,更容許醫生有時間即時進行左心耳封堵術,清除術後中風的機會。

馮永康醫生指,脈術場消融術的整體手術時間,比傳統方式可短約一半。
馮永康醫生指,脈術場消融術的整體手術時間,比傳統方式可短約一半。

本港已有私院引入脈衝場消融術

早前只有澳洲及新加坡有引入脈衝場消融術,但在今年2月,嘉諾撒醫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就成為全港首間引入此技術的私家醫院。儀器抵港後,院方已用作治療11名心房顫動病人,全部效果良好,暫時所有患者沒出現併發症或其他特殊狀況。對心房顫動的病人而言,往後在治療上就多了一個考慮選項。


報導來源: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即時報導

Share
0
心房顫動可致嚴重併發症 本港引入新技術 可更精準治療 減低復發及手術風險
本港百分之一人患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正疾病,患者一般出現不規則、極快的心律,可分為三大種類,早期-陣發性 (持續時間不超過7天,一般在24小時內)、後期-持續性 (持續時間超過7天)、及後期-永久性 (持續超過一年)。據估計,香港大約有百分之一的人患有心房顫動 (按現時約7百多萬人口計算,即約有7萬多人患有)。起搏電流紊亂引致 增加嚴重併發症風險心臟分為上方左/右心房、下方左/右心室,連接着肺靜脈的右心房,其上壁的竇房結是天然起搏器,當肺靜脈細胞變得異常,發出紊亂的電流,心房就不受竇房結控制,並快速、不規則地收縮,心室或不能有效將血液泵至全身,甚至出現心瓣倒流,部分血液或會積聚在心房,並形成血栓,一旦進入血流可堵塞血管。心房顫動不會引致即時死亡,卻是不少慢性病或致死原因:-中風風險是非患者的 5 倍-患心臟衰竭的風險是非患者的 3 倍-心臟病發的風險比非患者增加約 7 成-認知障礙症的風險比非患者約 4 成-死亡的風險比非患者高約 4 倍病徵包括心悸、疲累等 糖尿、高血壓等「都市病」可致病患者或會出現包括心悸、心翳、暈眩、氣喘等症狀,但亦有可能完全無病徵,嚴重時或說話含糊不清、視力模糊及四肢乏力。而心房顫動主要風險因素包括:年齡增長 (每增長10歲,患上心房顫動的風險便會增加一倍,故較多長者患有)、性別 (男性患病風險較女性高出50%)、肥胖、糖尿病、吸煙、飲酒、心瓣疾病、高血壓、甲狀腺亢進、慢性腎病、遺傳。消融術可治病情較重者 惟暗藏風險初期病人會使用藥物治療,但有效率只有約3成至6成半,而且復發率可達約77%。醫生或建議藥物無效的病人儘早做心臟導管消融術,有時亦是較嚴重病人的一線治療,常見方式例如導管射頻消融術 (傳統射頻消融術)及冷凍球囊消融術。惟不論傳統射頻消融術或冷凍球囊,均有機會在手術時傷到其他組織,引致嚴重風險,例如血栓及中風、心房食道瘻管 (Atrio-Esophageal Fistula)、膈神經受損 (Phrenic Nerve injury)、心包填塞、肺靜脈狹窄 (Pulmonary Vein Stenosis)。而新消融技術「脈衝場消融術 (Pulsed-field Ablation)」,能夠令治療更精準安全及快速。新治療技術 – 脈衝場消融術 減低嚴重併發症機會 手術時間比其他消融術短脈衝場消融術會向目標組織,釋放一系列持續數微秒高振幅電脈衝,強脈衝電場會令細胞膜上出現不可修復的電穿孔,細胞內物因而慢慢流出,令細胞凋亡,而且獲歐盟CE認可,代表在安全、設計、生產及監督上均達標。脈衝場消融術因能控制脈衝強度,故可精準破壞目標,不同細胞對電脈衝阻力不一,而心肌細胞是阻力最低的細胞,可在不傷及其他組織下,破壞異常的心肌細胞,可避免傷害其他組織,例如食道、膈神經等,令出現嚴重併發症機會大降(e.g. 出現肺靜脈狹窄情況:脈衝場 0% vs 傳統射頻32.5%)。另外,脈衝場消融術相比其他消融術較易操作,令整體手術時間可短約一半,有助減低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痛苦,多出的時間容許醫生可即時再進行左心耳封堵術。本港已有私院引入脈衝場消融術嘉諾撒醫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為全港首間私家醫院引入脈衝場消融術,今年2月儀器抵港後,已用作治療11名心房顫動病人,效果良好,暫時所有患者沒出現併發症或其他特殊狀況,現時亞洲除了香港,只有澳洲及新加坡有引入此技術。來源報導:https://www.imeddy.com/content/681.html
2
中風檢查|及早辨識 預防中風
香港每年有一萬二千至一萬四千個中風個案,因應患者腦部受影響的部分,可致語言不清、自理能力下降,甚至半身不遂,隨時影響整個家庭。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推出預防中風檢查計劃,希望可減低大眾中風風險。中風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以後者較多,約佔八成個案。心臟科專科醫生蕭頌華表示,缺血性中風即腦血管出現栓塞,心瓣問題、冠心病和心律不正如心房顫動(房顫)等,可導致血栓形成引起中風,「而頸動脈出現斑塊沉積,都會阻礙血液供應腦部,增加中風風險。」或喪失自理能力中風令腦細胞死亡,情況不可逆轉,因應腦部受影響區域而出現手腳活動能力下降、麻痺、平衡力差、喪失語言能力、記憶力下降、吞嚥困難等,甚至出現肺炎、便秘、腦癇、失禁、抑鬱、腦水腫等併發症。蕭頌華指,「患者往往喪失自理能力而需要家人照顧,若本身為經濟支柱,對家庭影響將更大。」房顫可致嚴重中風房顫與中風關係密切,約四分一中風個案由房顫引起。蕭頌華解釋,「心房快速顫動的時候,未能有效將血液泵至心室,因此易於左心耳位置形成血栓。這些血栓較大,約5至7毫米,可阻塞較大的血管,引致較嚴重的中風,這些患者會有一定程度的殘障,甚至死亡,因此值得留意。」研究指本港居住在社區的65歲以上人士中,7%人患有房顫,不過長者未必察覺自己心跳有問題,可能只有輕微氣喘或疲倦。篩查揪出高危者2019年的全港流動式免費房顫篩查計劃「心程之旅」,在逾5,600名參與者中找到58人患有房顫而不自知,當中64%已接受轉介至心臟科專科醫生跟進。至於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暖心行動免費社區心臟檢查計劃之中,在601名參加者之中發現28人有心房顫動,另有27人出現嚴重心瓣問題。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出,「如果心臟瓣膜未能完全閉合,當心臟泵血時或會出現倒流情況,倒流情況嚴重或使心房發大,繼而引發房顫問題;而心室需要更用力搏動,長遠亦有心臟衰竭風險。」此外,逾兩成成年人患有卵圓孔未閉,即左邊和右邊心房之間的通道,在嬰兒時期未能正常閉合,當年長時周邊血管形成血栓的話,便有可能通過此通道走入左心房,引發中風危機。檢查可作防範年長、患有三高、曾經中風但原因不明的人士,都是中風或再次中風的高危人士,暖心行動會繼續在社區篩查心臟疾病、為有需要患者通波仔之外,特別推出預防中風檢查計劃,包括了7天動態心電圖、心臟超聲波、心臟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腦部電腦掃描、頸動脈及腦血管掃描,以及一次診症講解檢查結果,詳情可致電9722 0151查詢。內容轉載:am730
3
嘉諾撒醫院引嶄新脈衝場消融術 減治療心房顫動併發症風險
全港約有7萬人患有心房顫動,是不少慢性疾病的源頭或致死的病因。現時除藥物治療外,病人亦可接受傳統射頻或冷凍球囊消融術,但可能引致嚴重風險。有私家醫院引入嶄新「脈衝場消融術」,可有效降低因手術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以及縮短手術時間。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正疾病,當肺靜脈細胞變得異常,發出紊亂的電流,心房便不受竇房結控制,並快速及不規則地收縮,猶如在顫動。患者會出現心悸、氣促等徵狀,嚴重時更會導致說話含糊不清及視力模糊的情況。病人初期會使用藥物治療,如無效者則建議接受傳統射頻或冷凍球囊消融術。惟傳統消融術有可能引致嚴重併發症,如心房食道瘻管及肺靜脈狹窄等。嘉諾撒醫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早前首度引入全新的脈衝場消融術,該技術可控制脈衝強度,避免傷害其他組織,減低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以及縮短手術時間至1.5小時。至今已有11名患者接受該手術,所有病人情況良好。心臟科專科醫生馮永康表示,根據外國過往4至5年的數據研究顯示,脈衝場消融手術與傳統手術的成功率相若,惟併發症的出現則大大減低,相信將來亦可應用在其他心臟疾病上。現年74歲的陳女士,今年1月底左臂出現麻痹情況,遂到公立醫院急症室求醫。及後經朋友介紹後到私家醫院求診,並接受脈衝場消融術。陳女士表示,除了完成手術初期可能受藥物影響而感到頭暈外,目前身體情況正常,走路亦未有太大問題,幸而及早接受手術,否則可能出現中風。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暨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表示,傳統手術約花費10萬至11萬元,而新手術則約13萬元,病人越早接受治療效果越好。他續指,病人接受完手術後,通常只須留院1日,位於大腿的傷口大約2至3日癒合,病人其後可自行走動,惟首兩星期應避免劇烈運動。來源報章: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