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報導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究竟心肌梗塞同心臟病有什麼分別?相對癌症,心臟生病的死亡率竟然仲要高!
不如睇下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 和 內科專科陳鎮中醫生 係HOYTV的節目【健康關注組】分享的專業意見!資料來源:HOYTV
心肌梗塞有年輕化趨勢 40歲以上高危職業要check下!
心肌梗塞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心臟專科醫生曾子欣指,以往的發病年齡大約是6、70歲,但現時三十多歲亦開始有心肌梗塞的問題,或可能與我們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有關,因不少年輕患者平日有運動習慣,一般跑步測試未必發現到,多因運動時心口翳痛、不夠氣或心跳快才找出問題。曾子欣又指出,不少交通意外都可能與心臟病有關,建議40歲以上、從事高危職業的人士進行電腦掃描檢查。
新技術治療心房顫動 手術時間減半
助減中風可能性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稱雖然心房顫動不會引致即時死亡,卻是不少慢性病或致死原因,例如患者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等。每增長10歲,患上心房顫動的風險便增加一倍。患者可能出現心悸、疲累、氣促等病徵,嚴重時可能說話不清,視力模糊和四肢乏力。心臟科專科醫生馮永康認為,新治療技術有助減低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痛苦,多出的時間容許醫生可即時再進行左心耳封堵術。「脈衝場」手術只需約1.5小時。嘉諾撒醫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為全港首間私家醫院引入脈衝場消融術,今年2月至今治療11名心房顫動病人,暫時所有患者沒出現併發症或其他特殊狀況。亞太區除了香港之外,只有澳洲及新加坡有引入此技術。74歲的患者陳女士今年1月尾感到手部麻痹,經檢查後發現有問題,而且心跳好亂。她說喜歡運動,以前身體好好,但患上這個疾病後就好辛苦。做完手術後,行路不會氣喘。原文網址:新技術治療心房顫動 手術時間減半 | 東方日報 | 要聞港聞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news/odn-20230315-0315_00176_063/
心房顫動可致嚴重併發症 本港引入新技術 可更精準治療 減低復發及手術風險
心房顫動可致嚴重併發症 新技術助減併發症及手術時間
香港約有7萬多人患有心房顫動,為數不少。雖然心房顫動的病徵或較輕微,但千萬不能看輕,因為它可導致中風、心臟衰竭等其他嚴重疾病,甚至是死亡!醫生一般會建議藥物無效或病情較重的病人,接受心臟導管消融術,但舊有技術有較高手術風險,有機會傷及其他身體部分。最近本港就有私家醫院引入新技術「脈衝場消融術」,將術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及手術時間大減,日後患者就可有更高效安全的選擇。陳女士(右)於今年初確診心房顫動,並接受了脈衝場消融術。手部麻痺發現患心房顫動七旬婦用脈衝消融治療現年74歲的陳女士,於今年初確診心房顫動。她過往一直有恆常做運動,包括爬艇、爬龍舟等,就算近年因疫情關係而減少,也一直沒察覺自己的心臟有問題,沒任何病徵。惟在去年某天,她突然感到手部麻痺,於是到急症室求診,經檢查後發現是輕微中風,同時急症室醫生指她的心跳很亂。陳女士聞畢非常擔心,遂立即找私家醫生檢查,最後發現是心房顫動作祟。陳女士隨後接受了脈衝場消融術及左心耳堵塞術。她說手術後只有兩個小傷口,不過醫生就建議她暫時不要做太大動作的運動,要待1至2個月後心臟內的傷口痊癒才可,但現時行路已沒有氣喘。她認為手術對其幫助很大,因她知道一旦再拖延病情,就有大麻煩。心房顫動易患上但難發現可增中風及死亡率到底心房顫動可以做成甚麼麻煩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暨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表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正疾病,患者一般出現不規則、極快的心律,從早期到後期可分為陣發性、持續性及永久性。其病因是連着肺靜脈的右心房,受到異常肺靜脈細胞發出的紊亂電流影響,以致原本位於右心房上壁的「天然起搏器」竇房結無法發揮效用,令心房不受控制地快速、不規則收縮。心房顫動可令心室或不能有效將血液泵至全身,甚至出現心瓣倒流,而部分血液或會積聚在心房,並形成血栓,一旦進入血流可堵塞血管,令患者中風風險是非患者的5倍,死亡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約4倍。除了年老,不少常見都市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甚至是吸煙飲酒等習慣,都是致病原因,而且患者有可能完全沒病徵,或只是出現心悸、疲累、氣喘等輕微病徵。消融術可治心房顫動惟暗藏嚴重風險林逸賢醫生指,初期病人會使用藥物治療,但有效率只有約3成至6成半,而且復發率可達約7成多,故只要一發現藥物無效,又或是發現時病情已到較嚴重程度時,醫生一般都會建議病人儘早做心臟導管消融術。常見的消融術有傳統射頻消融術及冷凍球囊消融術,惟兩種方式均有機會傷到其他組織,引致其他嚴重問題,包括血栓及中風、心房食道瘻管、膈神經受損、心包填塞、肺靜脈狹窄等。林逸賢醫生(右)指,心房顫動患者如對藥物無效,又或是病情嚴重,就應儘早做心臟導管消融術。「超新星」脈衝場消融術功效安全可共存近年消融術就多了一位被醫學界寄予厚望的「超新星」–脈衝場消融術。心臟科專科馮永康醫生指,此技術會向目標組織,釋放一系列持續數微秒高振幅電脈衝,而強脈衝電場會令細胞膜上出現不可修復的電穿孔,細胞內物因而慢慢流出,令細胞凋亡;現時已獲歐盟CE認可。以往各種消融術均是用溫度能量,大包圍地破壞需治療區域,或會傷及無關的細胞或組織,不過脈衝場消融術就無此限制。馮永康醫生解釋,由於此技術容許控制脈衝強度,在不同細胞對電脈衝阻力不一,而心肌細胞是阻力最低的細胞的情況下,只要調整剛好足以破壞異常心肌細胞的強度,就能在不傷及其他組織下精準治療,令術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大降,例如傳統射頻消融術的肺靜脈狹窄風險有約32.5%,而脈衝場的相關風險是低至近乎零。手術時間比傳統方式大減一半馮永康醫生又指,脈術場消融術較易操作,令整體手術時間可短約一半,約1個半小時就可完成,除有助減低患者在手術期間的痛苦,更容許醫生有時間即時進行左心耳封堵術,清除術後中風的機會。馮永康醫生指,脈術場消融術的整體手術時間,比傳統方式可短約一半。本港已有私院引入脈衝場消融術早前只有澳洲及新加坡有引入脈衝場消融術,但在今年2月,嘉諾撒醫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就成為全港首間引入此技術的私家醫院。儀器抵港後,院方已用作治療11名心房顫動病人,全部效果良好,暫時所有患者沒出現併發症或其他特殊狀況。對心房顫動的病人而言,往後在治療上就多了一個考慮選項。報導來源: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即時報導
疫境救命「暖心價」助患者免輪候「通波仔」
香港人口稠密、公立醫院供應持續緊張,加上疫情帶來的負擔,令醫療系統百上加斤,很多患者因而錯失了黃金的治療時間。公立醫院供應持續緊張根據衞生防護中心數字,2020年有超過6,500人死於心臟病,其中超過六成死於冠心病,佔比例最多。而高血壓、吸煙、糖尿病、缺乏運動、肥胖及體型過重、高膽固醇、營養不良及酗酒等人士,屬高危一族,絕對不容輕視。-Advertisement-Skip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由檢查、診斷到治療提供一站式服務,務求為市民的心臟健康盡心盡力。有見及此,面對著香港第三號殺手「心臟病」,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推出【暖心行動】,目標是以相宜的價格及較短的輪候時間為病人進行「通波仔」手術。中心希望透過【暖心行動】舒緩病人的經濟壓力及減低因延遲手術帶來的風險。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可提供心臟健康檢查服務和各類心臟介入診斷及治療,亦有24小時緊急治療服務。由2020至今,已有超過700人透過【暖心行動】接受「通波仔」手術。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希望能夠為社區作出貢獻,繼續為更多心臟病患者提供醫療服務,以舒緩醫療系統的壓力,為市民提供另一種醫療選擇,帶來新生活和新希望。「暖心行動」不設名額限制,有需要市民可致電中心熱線97220151查詢或瀏覽www.hongkongahc.com/zh/heartwarming-initiative/了解更多。內容轉載:香港01
港引入脈衝場消融術 安全治療房顫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本港有百分之一人患心房顫動,常見特徵是心律不正,患者一般出現不規則、極快的心律。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今日(14日)指出,以新的「脈衝場消融術」治療心房顫動,相比其他消融術較容易操作,亦令手術時間減半。有患者表示,完成有關手術可減少中風可能性。 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表示,雖然心房顫動不會引致時死亡,卻是不少慢性病或致死原因,例如患者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等。他又指,年齡增長是此病的主因,而每增長10歲,患上心房顫動的風險便會增加1倍,所以較多長者患上此病。患者可能出現心悸、疲累、氣促等病徵,嚴重時可能說話不清,視力模糊和四肢乏力。 成因方面,林指出,雖然男性患病風險較女性高出50%,而肥胖、吸煙飲酒等是心房顫動的成因,但年齡增長仍是主因。手術模式方面,他指,雖然「消融術」可治病情較重者,但就暗藏風險。他解釋,因為初期病人會使用藥物治療,但有效率只有約3成至6成半,而且復發率可達約77%。他又指,醫生或建議藥物無效的病人盡早做心臟導管消融術,例如導管射頻消融術或冷凍球囊消融術;但不論傳統射頻消融術或冷凍球囊,均有機會在手術時傷到其他組織,引致血栓及中風等風險。 心臟科專科馮永康醫生則表示,新治療技術「脈衝場消融術」脈衝場消融術會向目標組織,釋放一系列持續數微秒高振幅電脈衝;強脈衝電場會令細胞膜上出現不可修復的電穿孔,細胞內物因而慢慢流出,令細胞凋亡。馮又指,該技術獲歐盟CE認可,代表在安全、設計、生產及監督上均達標。另外,新手術的手術時間比其他消融術短,而且脈衝場消融術相比其他消融術較易操作,令整體手術時間可短約一半。 馮認為,此有助減低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痛苦,多出的時間容許醫生可即時再進行左心耳封堵術。「脈衝場」手術在本地數據顯示,只需約1.5小時。嘉諾撒醫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表示,該院為全港首間私家醫院引入脈衝場消融術,今年2月有關儀器抵港後,已用作治療11名心房顫動病人,暫時所有患者沒出現併發症或其他特殊狀況,現時亞太區除了香港之外,只有澳洲及新加坡有引入此技術。 患者陳女士今年74歲,今年1月尾感到手部有麻痹感覺,經檢查後發現有問題,而且心跳好亂。她表示,自己生活習慣較喜歡玩運動,以前身體好好,但患上這個疾病後就感到辛苦。她指出,做完手術後,現在行路不會感到氣喘。林逸賢透露,私家醫院做新手術約需13萬港元左右,而做完手術後3個月內亦會給予薄血藥等治療身體原文網址:本港引入新技術治療心房顫動 手術時間減半 | on.cc東網 | 港澳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30314/bkn-20230314145833146-0314_00822_001.html
嘉諾撒醫院引嶄新脈衝場消融術 減治療心房顫動併發症風險
全港約有7萬人患有心房顫動,是不少慢性疾病的源頭或致死的病因。現時除藥物治療外,病人亦可接受傳統射頻或冷凍球囊消融術,但可能引致嚴重風險。有私家醫院引入嶄新「脈衝場消融術」,可有效降低因手術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以及縮短手術時間。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正疾病,當肺靜脈細胞變得異常,發出紊亂的電流,心房便不受竇房結控制,並快速及不規則地收縮,猶如在顫動。患者會出現心悸、氣促等徵狀,嚴重時更會導致說話含糊不清及視力模糊的情況。病人初期會使用藥物治療,如無效者則建議接受傳統射頻或冷凍球囊消融術。惟傳統消融術有可能引致嚴重併發症,如心房食道瘻管及肺靜脈狹窄等。嘉諾撒醫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早前首度引入全新的脈衝場消融術,該技術可控制脈衝強度,避免傷害其他組織,減低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以及縮短手術時間至1.5小時。至今已有11名患者接受該手術,所有病人情況良好。心臟科專科醫生馮永康表示,根據外國過往4至5年的數據研究顯示,脈衝場消融手術與傳統手術的成功率相若,惟併發症的出現則大大減低,相信將來亦可應用在其他心臟疾病上。現年74歲的陳女士,今年1月底左臂出現麻痹情況,遂到公立醫院急症室求醫。及後經朋友介紹後到私家醫院求診,並接受脈衝場消融術。陳女士表示,除了完成手術初期可能受藥物影響而感到頭暈外,目前身體情況正常,走路亦未有太大問題,幸而及早接受手術,否則可能出現中風。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暨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表示,傳統手術約花費10萬至11萬元,而新手術則約13萬元,病人越早接受治療效果越好。他續指,病人接受完手術後,通常只須留院1日,位於大腿的傷口大約2至3日癒合,病人其後可自行走動,惟首兩星期應避免劇烈運動。來源報章:星島日報
暖心行動助港市民貼地價通波仔
心臟病是香港第三號殺手,當中冠心病最為常見及死亡率亦是最高的。據衛生署資料顯示,2020年有6,561人因心臟病死亡,當中近六成患者死於冠心病。而「通波仔」是主要治療方法之一,手術難度不高,但為何這個病仍奪走如此多患者的性命?現時本港公營醫療體制下,非緊急情況的慢性冠心病患者往往要等候數年才有機會接受治療,但非緊急情況不代表患者沒有生命危險,因為血管即使堵塞七成或以上,都不一定有明顯病徵,而堵塞在動脈內的硬化卻有可能隨時破裂,引致心臟病發,這些是及早治療可避免的生命危險。而私營機構手術費昂貴,一般市民未必能輕易負擔就只能留在公營醫療網苦等。因此「暖心行動」主要在公立與傳統私家醫療體系中,提供多一個選擇,給病人一個盡快做手術的機會。中產基層皆受惠 為心臟病患者帶來希望暖心行動本著「以病人利益為福祉」的精神,令任何市民可盡快解除心臟威脅。香港私家醫院的「通波仔」手術費由港幣10萬至30萬不等,公立醫院收費則約為港幣5萬至8萬。暖心行動以「$88,000全包式套餐」收費,當中已經包括所需耗材、支架、手術室、病床和醫生等收費。計劃至今,暖心行動服務範圍已經擴展至心臟檢查服務「綜合心臟檢查」及「心臟電腦掃瞄檢查」。目前為止,已經為超過二千位心臟病患者進行心臟檢查及通波仔手術。暖心行動向市民保證三大承諾1. 優惠價格・私院服務2. 迅速安排手術3. 專人術後跟進無需轉介,所有患者均可參加,患者可致電熱線 9722 0151 免費查詢及預約身體評估。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推出「暖心行動」,希望能夠幫助有心臟病及「通波仔」需要的患者,既能減輕公立醫院壓力,亦為患者提供另一醫療選擇,帶來新生活和新希望。來源報導:AM730查詢了解更多:https://www.hongkongahc.com查詢熱線:9722 0151
新冠肺炎誘發心臟問題?心臟病患者要小心
隨著口罩令解除,我們已處於後疫情時代,不少人於染疫後均出現長新冠症狀,除一般我們了解的腦霧、容易疲倦外,新冠肺炎亦可能影響心臟。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指出,不少人於染疫後出現心口痛或心跳加快等問題,而心臟病人的問題更甚,他建議,強健心臟可以由運動開始,但就要逐步鍛煉,亦要適可而止。來源報導:AM730
暖心行動醫療機構推社區免費篩查 助基層患者及早發現心臟病 紓緩公營醫療壓力
「雖然有醫療券,但睇牙一次都冇曬,身體唔舒服又要睇中醫,腳痛買藥,冇額外錢再做檢查。」72歲、公屋居民的譚女士表示,有氣喘問題,亦不時感到心口不適、心臟會有堵塞的感覺,只能靠喝水舒緩,加上媽媽是因心臟病離世,所以一直擔心自己心臟有問題,但苦無檢查機會。事實上,本港確診患心臟病的人數持續上升。據衞生署最新數據顯示,在2020年,心臟病是本港最常見致命疾病中居第3位。然而,香港公營醫療負荷過重已不是新鮮事,資源長期不足,人口老化又增加醫療需求,疫情更令問題雪上加霜;心臟病患者求醫無門,新症排公立醫院輪候時間、輪候檢查時間,甚至手術的時間都愈來愈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推出的「暖心行動」,推動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恆常化,一來有助基層市民及早發現和處理心臟問題,為市民心臟健康把關;二來亦幫助減輕公院系統龐大壓力。冠心病延誤治療情況嚴重自疫情起,本港每年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明顯上升,2021年死亡數字為6,595人,較疫情前增加約500人。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表示,集中資源抗疫是原因之一,但部分公立醫院的非緊急服務受到影響,包括病人覆診或非緊急手術等有需要延期;另又引述公院內科門診數據,指半緊急新症雖可在4至7周內見到醫生,但穩定新症輪候時間長達142星期,接近3年,情況屬不理想。他又補充,過往有調查指公院輪候非緊急「通波仔」手術時間長達一年以上,甚至未獲安排手術日期,提醒若患有冠心病卻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有機會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甚至死亡風險。計劃免費篩查活動恆常化疫情下,公營醫療系統面對龐大壓力。醫管局資料顯示21至22年度公立醫院內科床位使用率平均95%,多間醫院超出100%,高峰期伊利沙伯醫院床位使用率更曾高達146%。「暖心行動」在疫情之初,透過社區免費篩查及暖心行動「通波仔」恆常化,患者可分流到私營醫療及早獲得治療,令早期、較輕微的心臟病患者得到即時根治避免病情惡化,社區的隱藏患者也可由醫護人員在社區提供服務,得到適切醫療服務及轉介。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指,自2020年起,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已推行3年,總受惠人數逾700名長者,篩查內容包括心臟超聲波、心房顫動、空腹血糖、空腹膽固醇、血壓、身高體重指數、蛋白尿,而篩查後免費會見醫生,如有需要,會轉介至相關專科;來年有意將社區篩查計劃升級至恆常化,計劃在2023年進行6次社區免費篩查,每次100至120人,約700人將受惠。及早發現心房顫動 助減低患中風風險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形容,「暖心行動」為病人提供多一個選擇。他亦綜合過往社區免費心臟篩查結果作分享,表示有727名長者接受過篩查,平均年齡為70.5歲。結果亦反映,幾乎沒有人可避免「三高」,有24%人有高血壓、35%人有高膽固醇,高血糖的亦有41%,增加患上冠心病的風險。同時,透過篩查亦發現有17名長者患有心房顫動問題,可致患中風風險上升;而在篩查中有193人驗出高尿蛋白,需要關注腎臟健康。他提醒,心房顫動患者如同時患有腎臟疾病,會增加栓塞和出血風險,亦可能影響腎臟血液循環,嚴重可致腎衰竭。最後,透過篩查活動獲轉介信個案的有97人,需要轉介至專科跟進,病人主要患有比較嚴重的心臟或其他疾病而不知情,例如心瓣倒流、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需要到政府或其他私營醫療專科跟進。而文章開首提過的譚女士,在偶然機會下參加了相關的免費心臟篩查活動,結果發現有尖瓣倒流及高膽固醇問題,目前已獲得轉介排期內科跟進,見過一次心臟專科,情況屬輕度至中度,但仍需排期至2024年再覆診。社區組織籲政府加強公私營合作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連瑋翹呼籲政府認真審視公營醫療系統的不足之處,根據現有問題對症下藥,以改善醫療服務,包括因人口老化增加醫療需求;醫療資源不足,輪候時間過長等,建議長遠應加強公私營協作計劃;加強基層健康保障;以及提升基層健康意識,例如透過篩查,長遠亦加強健康教育及意識,或可以外展手法彈性服務,長者在熟悉社區篩查,加強動力。
壞膽固醇高增心臟病風險 曾子欣指遺傳佔主因
資深電台主持車淑梅,多年前與同事齊齊去驗身,一驗之下,其他身形肥胖的同事,驗身報告都正常,偏偏瘦削的淑梅姐膽固醇超標,結果被同事改花名「膽固梅」引為笑談,醫生建議她服食降膽固醇藥,至今超過十年,淑梅姐坦言家族有心血管病史,加上一向愛吃雞皮、魚皮、內臟等美食,自從服藥後開始戒口,對雞蛋更是非常糾結,偶然破戒很有罪惡感,趁此機會可以請教曾子欣醫生。車淑梅:曾醫生,膽固醇高是否代表容易有心臟病?曾子欣:如果壞膽固醇高,就有機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造成心臟病有幾個決定性因素,包括吸煙、糖尿病、壞膽固醇高和高血壓,臨牀九成以上心臟病患者都有膽固醇高的問題。車淑梅:不想服降膽固醇藥,可否透過飲食或運動改善?曾子欣:一個人的膽固醇,有六、七成是由基因影響,意思是你一出世,遺傳已經決定你的基因,到某一個歲數,膽固醇會愈來愈高,有些人很健康,戒口很嚴格,不吃肥膩食物,但膽固醇依然偏高,相反有些人不特別戒口,膽固醇卻不是太高,所以從食物中攝取的膽固醇,只是一小部分,佔了人體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就由人體的肝臟製造;我們的身體很奇妙,當你多吃了膽固醇高的食物,肝就會製造少一些,相反當吸取不足時,肝臟又會製造多一些膽固醇,令身體維持一個基本的平衡。車淑梅:服藥後,如果膽固醇恢復正常水平,是否可以停藥?曾子欣:很多人都會問這個問題,認為開始服膽固醇藥就不能停,其實是膽固醇藥停服後,大概一星期左右,藥力消失就不能幫身體降膽固醇,膽固醇指數自然上升,長遠來說身體就少了一種保護作用;其實大家沒必要太抗拒,因為降膽固醇藥物,不單可以降低壞膽固醇,還能提高好膽固醇,同時清除血管斑塊,降低高血脂患者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車淑梅:有些人說壓力和緊張會令膽固醇升高,是真的嗎?曾子欣:壓力會令壓力荷爾蒙增加,從而令身體膽固醇升高,壓力本身也會增加心血管的風險,再加上膽固醇的話風險會更高。車淑梅:壞膽固醇最高可以去到幾度?曾子欣:比較誇張的個案是20mmol/L,男患者四十歲左右略肥,之前壞膽固醇不是太高,大概4、5 mmol/L左右,服膽固醇藥已經可以控制,後來他為了減肥,嘗試現在很流行的「生酮飲食法」,不吃澱粉類和糖類食物,但就吃很多肉類、內臟等,兩年間壞膽固醇升到20 mmol/L,結果因為血管已經塞了,要進行通波仔手術。車淑梅:是否要戒蛋黃、內臟、鵪鶉蛋,以避免壞膽固醇升高?曾子欣:身體健康良好,每天一至兩個雞蛋,包括蛋黃都沒有問題,但有冠心病或糖尿病等風險因素,一個星期最好不超過五至六個雞蛋,當然內臟、雞皮、魚皮這些應該盡量少吃,一些高膽固醇食物,譬如全脂牛奶、芝士、海產類如蝦膏、蟹膏、墨魚、魷魚等,也不宜多吃,總之飲食方面不能太過量,否則就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車淑梅:如果遺傳基因容易有高膽固醇,是否不能再改變?曾子欣:遺傳雖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遺傳也會隨年齡改變,當然年紀愈大,膽固醇就會升高,到四十歲左右,要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除了做身體檢查,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做運動,就有機會減低膽固醇高帶來的併發症。膽固醇都有分好壞膽固醇分好壞兩類,壞膽固醇過高,容易在人體動脈壁上形成硬斑塊,繼而堵塞血管,與此同時好膽固醇,卻具保護心臟的作用,並能將身體中多餘的膽固醇運回到肝臟;曾子欣醫生指膽固醇指數,不能只看總數,壞膽固醇即低密度膽固醇,愈低愈好,相反好膽固醇,也就是高密度膽固醇,就愈高愈好。四十歲以上的成年人,如果不吸煙,沒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壞膽固醇在3.0mmol/L以下都可以接受,相反有吸煙,高血壓或糖尿病任何一項,最好維持在2.6mmol/L以下,冠心病或中風患者,則要低於1.8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