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直播】心臟病手術最新發展 降低風險、預防中風

【醫+直播】心臟病手術最新發展 降低風險、預防中風 | Hong Kong Asia Heart Centre

今集就由主持Esther陳以禔 和 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 講解一下心臟病手術仲有邊啲新發展,做手術之前,又點樣預防各種致病因素呢?

資訊來源:新城健康+
今集就由主持Esther陳以禔 和 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 講解一下心臟病手術仲有邊啲新發展,做手術之前,又點樣預防各種致病因素呢?

資訊來源:新城健康+
Share
1
中風檢查|及早辨識 預防中風
香港每年有一萬二千至一萬四千個中風個案,因應患者腦部受影響的部分,可致語言不清、自理能力下降,甚至半身不遂,隨時影響整個家庭。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推出預防中風檢查計劃,希望可減低大眾中風風險。中風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以後者較多,約佔八成個案。心臟科專科醫生蕭頌華表示,缺血性中風即腦血管出現栓塞,心瓣問題、冠心病和心律不正如心房顫動(房顫)等,可導致血栓形成引起中風,「而頸動脈出現斑塊沉積,都會阻礙血液供應腦部,增加中風風險。」或喪失自理能力中風令腦細胞死亡,情況不可逆轉,因應腦部受影響區域而出現手腳活動能力下降、麻痺、平衡力差、喪失語言能力、記憶力下降、吞嚥困難等,甚至出現肺炎、便秘、腦癇、失禁、抑鬱、腦水腫等併發症。蕭頌華指,「患者往往喪失自理能力而需要家人照顧,若本身為經濟支柱,對家庭影響將更大。」房顫可致嚴重中風房顫與中風關係密切,約四分一中風個案由房顫引起。蕭頌華解釋,「心房快速顫動的時候,未能有效將血液泵至心室,因此易於左心耳位置形成血栓。這些血栓較大,約5至7毫米,可阻塞較大的血管,引致較嚴重的中風,這些患者會有一定程度的殘障,甚至死亡,因此值得留意。」研究指本港居住在社區的65歲以上人士中,7%人患有房顫,不過長者未必察覺自己心跳有問題,可能只有輕微氣喘或疲倦。篩查揪出高危者2019年的全港流動式免費房顫篩查計劃「心程之旅」,在逾5,600名參與者中找到58人患有房顫而不自知,當中64%已接受轉介至心臟科專科醫生跟進。至於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暖心行動免費社區心臟檢查計劃之中,在601名參加者之中發現28人有心房顫動,另有27人出現嚴重心瓣問題。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出,「如果心臟瓣膜未能完全閉合,當心臟泵血時或會出現倒流情況,倒流情況嚴重或使心房發大,繼而引發房顫問題;而心室需要更用力搏動,長遠亦有心臟衰竭風險。」此外,逾兩成成年人患有卵圓孔未閉,即左邊和右邊心房之間的通道,在嬰兒時期未能正常閉合,當年長時周邊血管形成血栓的話,便有可能通過此通道走入左心房,引發中風危機。檢查可作防範年長、患有三高、曾經中風但原因不明的人士,都是中風或再次中風的高危人士,暖心行動會繼續在社區篩查心臟疾病、為有需要患者通波仔之外,特別推出預防中風檢查計劃,包括了7天動態心電圖、心臟超聲波、心臟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腦部電腦掃描、頸動脈及腦血管掃描,以及一次診症講解檢查結果,詳情可致電9722 0151查詢。內容轉載:AM730
2
【心有所術:各類守護心臟健康檢查】
各類守護心臟健康檢查隨着人口老化,香港的心臟病患數目不斷上升,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來保護心臟健康,及早檢查和治療對於預防心血管病帶來的併發症亦相當重要,心臟檢查有很多種,基本檢查有心電圖,而較深入的有心臟超聲波、心臟血管電腦掃描等。心電圖一般分為靜態心電圖,運動踏板心電圖及攜帶式心電圖。當中靜態心電圖記錄心臟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微量電流訊號,從而幫助了解各種心臟病症狀。然而,冠心病或其他隱性心臟病患者在靜止時未必會有病徵症狀,通過運動踏板心電圖檢查,則可把這些足以致命的病徵症狀顯現出來。攜帶式心電圖則會整天不間斷監測你的心電圖,從而找出引發如頭暈、昏厥及胸痛等不明顯或間歇性出現的心律不正常問題。同樣是非入侵性檢查,心臟超聲波檢查利用高頻率聲波作多方位及多角度心臟掃描,獲得即時影像,用以評估心臟結構及功能是否正常,例如心瓣膜是否正常運作、心臟收縮、跳動及泵血等情況。檢查簡單、非創傷性,也沒有輻射且準確度高,是常見的心臟檢查。 至於心臟血管電腦掃描是一個常用檢查是否患有冠心病的方法,它能完整地對冠狀動脈血管壁、內徑進行評估。有助準確地評估冠狀動脈收窄的程度、粥樣斑塊的結構及其鈣化幅度,醫生會參考這個檢查結果去評估病人是否需要進行「通波仔」或搭橋手術。心臟病的高風險人士,建議約40歲起定期接受運動心電圖及心臟電腦素描等較深入的檢查。畢竟每個人的心臟健康風險不一,建議應向醫生查詢最適合自己的檢查方法。資料來源:星島日報
3
【按個人風險,選心臟檢查】
當心臟出現不適,當然要去看醫生檢查一下。然而檢查方法有很多種,患者未必清楚當中的分別或用途。心臟科專科醫生蔡文俊就為大家簡介一下心臟科之中,常用的一些檢查方法。蔡文俊表示,「最常用心臟檢查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波,以及冠狀動脈造影電腦掃描。當中心電圖再細分靜態心電圖、持續24小時心電圖,以及運動心電圖。此外,較少用但亦有機會用到的檢查,則有磁力共振和核子檢查。」心臟超聲波檢查結構心臟超聲波是一種沒輻射、毋須打針的檢查,安全程度高,所有人都適合,作用主要是檢查心臟結構,包括心臟大小、心肌厚度、心瓣功能、左心室的射血功能是否正常等。蔡文俊續指,「一般心臟超聲波於體外進行,另有一種『經食道心臟超聲波』就會將儀器如照胃鏡般放入食道,更近距離去做檢查,可以更清楚。情況例如心瓣毛病未能透過一般超聲波清楚檢查、需要量度心瓣毛病的嚴重程度、查看心臟有否小血塊形成、檢查有否心漏,又或量度心漏的大小,都需要用到經食道超聲波。」電腦掃描找血管阻塞至於冠狀動脈造影電腦掃描主要查看冠心血管有否出現阻塞,或阻塞程度如何。如果發現冠心血管輕微收窄,或須用藥控制影響心血管的風險因素,常見是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膽固醇的三高問題;若血管收窄嚴重,就要做通波仔手術改善血流。蔡文俊提醒,「部分患者未必適合做冠狀動脈造影電腦掃描,原因是檢查有輻射,如孕婦便不適合;同時,檢查要用到顯影劑,若有過敏,或者本身腎功能較差,就可能要避免使用。」這類患者又該如何檢查心血管?蔡文俊指若果風險低可考慮使用運動心電圖,「即檢查患者在跑步時的心電圖變化,從而判斷有否心臟缺血的現象,惟準確度相對較低。另外亦可採用磁力共振或核子檢查,也是查看心臟有沒有缺血,再判斷血管阻塞嚴重程度,比起電腦掃描是一個較間接的方法。」心電圖監察韻律至於靜態心電圖,是常見包括在體檢中的一個檢查,蔡文俊認為這個基本的心電圖可讓醫生看到幾類問題,「包括有否高風險心律不整的傾向;其次是心跳動的韻律;最後是心肌有否缺血現象,不過情況嚴重才可於心電圖展示出來。」而部分患者的心律不整問題只是間歇性出現,基本心電圖未必可揪出問題,此時可使用24小時心電圖或長至一星期的連續心電圖,去記錄發作的時間、頻率等。蔡文俊最後提醒,如屬心臟病高風險人士,包括三高、家族有早期心臟病史,應及早安排檢查,甚至包括冠狀動脈造影電腦掃描;較低風險人士在體檢時則可加入心臟超聲波及運動心電圖,已十分足夠。資料來源: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