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輪候通波仔 避免心臟病發】

【縮短輪候通波仔 避免心臟病發】 | Hong Kong Asia Heart Centre

據人口健康調查數字,心臟病正影響最少10萬港人,其中常見的冠心病如急性病發,可致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猝死等嚴重併發症。嚴重冠心病患者須盡快通波仔,減低病發和死亡風險。惟公院手術輸候時間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藉過去的經驗,希望政府進一步加強公私營協作,讓患者可及時處理這「計時炸彈」。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指出,心臟病在香港比想像中普遍,2020至2022年人口健康調查發現,香港15至84歲人士中,51.9%有高膽固醇、29.5%人高血壓,推算現時有近45%人屬心臟病高危人士。

兩成屬嚴重個案
是於2020年疫情期間開始、讓正於公院輪候通波仔病人能夠以貼近公院價錢,於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接受通波仔手術的一個計劃,至今已處理了1,000宗個案。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通波仔手術計劃」年齡最小的個案只有31歲;而需要安裝4個或以上支架的嚴重個案佔21.5%,為數不少,情況最壞的個案更植入了8個支架,當時手術可謂刻不容緩。」

及早「拆彈」
其中一位受惠者是年約50歲的劉先生,他患有高血壓和高膽固醇已有10年,並一直於公立醫院覆診。今年中接受身體檢查時,心電圖出現異樣,自己也感到胸口不適。7月獲轉介到公立醫院排期,但要到2024年初才見醫生。惟9月底心口再次出現不適,於是自行找醫生檢查,發現3條冠心血管有一條已塞了七至九成,另外兩條亦有輕微至中等阻塞。在朋友推薦下參加了計劃,10月內已完成通波仔手術。

篩查找出其他毛病
到現時為止已為1,061名長者做過檢查,發現逾半數人有瓣膜性心臟問題,如血液返流、主動脈擴張、風濕性心臟病;此外,亦有少數人驗出心房顫動。而心臟問題較嚴重並需要轉介跟進的佔12.4%。這些患者都是心臟有問題而不自知,如加強公私營醫療之間的橋樑,相信更多人可及早察覺和接受治療。

加強公私營協作
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督導主任李樹嫻認為,長者健康意識較為薄弱,未必察覺身體有毛病,往往到出現嚴重不適才求醫;另一邊廂,公院病人多,也難以為基層長者頻密監察。「要助長者及早發現及治療疾病,公私營協作應要更進一步,擴大涵蓋範圍至通波仔等手術;亦可考慮分流公院病人至私營機構,接受心臟檢查或手術。此外,社區篩查有助找出隱疾個案,因長者可留在熟悉的社區,加強接受篩查的動力;長遠而言也可增加長者的健康意識,並減輕醫療系統壓力。」

資料來源:AM730
據人口健康調查數字,心臟病正影響最少10萬港人,其中常見的冠心病如急性病發,可致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猝死等嚴重併發症。嚴重冠心病患者須盡快通波仔,減低病發和死亡風險。惟公院手術輸候時間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藉過去的經驗,希望政府進一步加強公私營協作,讓患者可及時處理這「計時炸彈」。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指出,心臟病在香港比想像中普遍,2020至2022年人口健康調查發現,香港15至84歲人士中,51.9%有高膽固醇、29.5%人高血壓,推算現時有近45%人屬心臟病高危人士。

兩成屬嚴重個案
是於2020年疫情期間開始、讓正於公院輪候通波仔病人能夠以貼近公院價錢,於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接受通波仔手術的一個計劃,至今已處理了1,000宗個案。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通波仔手術計劃」年齡最小的個案只有31歲;而需要安裝4個或以上支架的嚴重個案佔21.5%,為數不少,情況最壞的個案更植入了8個支架,當時手術可謂刻不容緩。」

及早「拆彈」
其中一位受惠者是年約50歲的劉先生,他患有高血壓和高膽固醇已有10年,並一直於公立醫院覆診。今年中接受身體檢查時,心電圖出現異樣,自己也感到胸口不適。7月獲轉介到公立醫院排期,但要到2024年初才見醫生。惟9月底心口再次出現不適,於是自行找醫生檢查,發現3條冠心血管有一條已塞了七至九成,另外兩條亦有輕微至中等阻塞。在朋友推薦下參加了計劃,10月內已完成通波仔手術。

篩查找出其他毛病
到現時為止已為1,061名長者做過檢查,發現逾半數人有瓣膜性心臟問題,如血液返流、主動脈擴張、風濕性心臟病;此外,亦有少數人驗出心房顫動。而心臟問題較嚴重並需要轉介跟進的佔12.4%。這些患者都是心臟有問題而不自知,如加強公私營醫療之間的橋樑,相信更多人可及早察覺和接受治療。

加強公私營協作
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督導主任李樹嫻認為,長者健康意識較為薄弱,未必察覺身體有毛病,往往到出現嚴重不適才求醫;另一邊廂,公院病人多,也難以為基層長者頻密監察。「要助長者及早發現及治療疾病,公私營協作應要更進一步,擴大涵蓋範圍至通波仔等手術;亦可考慮分流公院病人至私營機構,接受心臟檢查或手術。此外,社區篩查有助找出隱疾個案,因長者可留在熟悉的社區,加強接受篩查的動力;長遠而言也可增加長者的健康意識,並減輕醫療系統壓力。」

資料來源:AM730
Share
0
【頑固型高血壓可致中風及心臟病】
頑固型高血壓 可致中風及心臟病 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 有效平穩血壓分享:香港有不少高血壓患者,由於大部份患者沒有明顯症狀,所以根本不知自己有血壓問題。然而高血壓為「隱型殺手」,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風、腎病及眼底血管增生的風險。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指,以往高血壓主要靠改善生活習慣和藥物控制,但如遵照醫囑後血壓仍然偏高,患者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血壓藥來控制,現時則建議病人可選擇進行「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RDN)」以穩定血壓。「高血壓是三高中最常見的,根據去年衛生署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本港有近30%成年人有血壓高問題。」林醫生指只有少部份患者會感頭暈及頭痛,其餘患者沒有任何問題。當血壓長期偏高,便容易引致爆血管,如腦出血失救致死,或是大動脈內膜撕裂亦可引致猝死。「高血壓亦可致腦血管、心血管、腎血管或腳血管變壞慢慢阻塞,出現慢性問題,這樣可引致中風、需洗腎或爛腳等。所以血壓高是一直潛伏體內的沉默殺手,隨時會突然出現成為致命元凶。」定期測血壓 及早發現並控制風險林醫生指血壓高是血管老化的過程,他建議三十歲以上的成年人應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當發現血壓超標(上壓>130mmHg;下壓>80 mmHg),便屬於早期高血壓,可以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如戒煙戒酒,少鹽少油等控制血壓。但如到了第一期高血壓(上壓>140mmHg-159 mmHg;下壓>90 mmHg-99 mmHg),這階段除了生活習慣改變,還需輔以藥物控制。第二期高血壓為(上壓>160mmHg-179 mmHg;下壓>100 mmHg-109 mmHg),這已很嚴重需要立即尋求醫護人員協助,當上壓每上升20mmHg或下壓上升10mmHg,患血液循環慢性疾病的風險便會增加1倍,然而有約15%患者的控制效果不理想,需考慮接受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是一種介入治療,醫生會於病人大腿內側進行局部麻醉,並從其中一側大腿的股動脈以打針方式置入一條中空鞘管,以便將治療專用的導管放入體內。當導管到達其中一邊腎臟動脈後,會在4個合適的位置同時利用高頻率電波進行神經組織電擊治療,每次需時約1分鐘,當一邊的腎動脈完成治療後,醫生便會於另一邊腎重複步驟,直至手術完成,便會取出所有治療的導管器材。手術可以減低腎動脈附近神經線的活躍程度,降低腎素(血管收縮素)分泌以達控制血壓的目的。臨床效果理想 減併發症死亡風險林醫生指進行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不單傷口微細,且風險極低,而手術一般需時約60分鐘,術後最快可即日出院。根據臨床數據證實,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的效果理想,特別適合有抗藥性及經常忘記服藥的長者,近期一位病人的血壓水平一直不理想,但因服食不同降血壓藥皆有副作用,在醫生建議下做了手術後,控制血壓效果理想,憂慮亦因而緩解。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後患者24小時上壓平均值可下降20mmHg,效果可持續至術後3年。「於早前的臨床研究病人的血壓只要下降2mmHg,病人因中風死亡的風險便下跌10%,心臟病發的風險亦下跌7%,可見手術的效果顯著。」術後繼續用藥 保持良好習慣林醫生提醒,病人完成手術後仍需繼續服降血壓藥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以減低日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就算要嘗試減藥,亦需在醫生監察及建議下進行。資訊來源:AM730
3
【通波仔手術後忌偷懶,專科護士指長者患者常犯1錯誤】
重點介紹心臟手術後的傷口護理、服藥指導和飲食建議,以幫助病患適應康復過程,促進身體健康。心臟手術後傷口護理:醫生進行手術,護士都會提醒病患於術後的注意事項,其中大家最上心的應算上傷口護理。Kolie以通波仔手術為例,通常傷口會處於手腕或大腿,這些位置都是日常動作經常使用到,因此護士經常提醒病患,術後要避免用手提重物,以免對傷口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如果大腿有傷口,患者要避免做蹲下動作;另外打噴嚏、咳嗽的時候要按住傷口,以防爆開。」護士指出,病患一般都記得要保持傷口清潔和乾燥,但日常動作很容易疏忽或忘記要顧忌傷口,導致傷口出現紅腫、膿液滲出或發炎跡象。當病患經常忘記避免拉扯傷口,傷口附近的血液從血管滲出,進入周圍的組織甚至滲透至另一皮層,並造成血腫。心臟手術後服藥指引:病患按醫生或藥劑師的指示正確使用處方藥物,是最基本的事情,但Kolie指出這是很多病患經常犯錯的地方。 「一些年紀大的患者,他可能本身除了心臟問題,身體還同時有幾種慢性病,這個時候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準時服藥。正正因為他們本身已經有長期服藥,反而會有一種想法誤為『我吃太多藥物了,很容易有副作用吧』,但其實你不服用醫生開給你的藥物,反而會有更多問題出現。」Kolie指出,年紀大的患者可能會忘記服藥,但其他患者可能會因為「不想吃」、「怕吃藥」等原因自行停藥,甚至自行調整劑藥,這也是醫護人員最不想見到的事情。 「患者不清楚藥物的作用,原來一直服用的藥物可以幫助控制血壓,但當你自行停藥,血壓就會飆升;而調較藥物劑量的行為同理。」心臟疾病的藥物常見如抗凝血劑、抗生素和止痛藥,都有一定遵從劑量和時間表,如果意停藥或調整劑量,首要影響的絕對是病患本身。 「更嚴重的情況是,一些患者不跟從醫生的指引,自行購買成藥服用。我們不知道這些藥物的成分,也不知道與患者本身服用的藥物會否產生不良互動。」而這個行為會令到病情產生更多變數,甚至出現異常反應,導致準時服藥這一項本來簡單的注意事項,也變得複雜起來。心臟手術後飲食調理:通常在手術後的初期,患者都能夠好好遵從醫生或營養師的飲食指導,但往往不能持之以恆。Kolie強調,手術後的飲食會影響病患的康復進度,特別是本身有心臟疾病的患者,他們大部份都屬三高人士,改變以往的飲食習慣對他們百利而無一害。 「以心血管病患為例,我們一般建議他們吃得清淡一點,盡量避免食太多油膩食物。」護士經常提醒病患注意飲食,而這一點,病患身邊的家人或照顧者就可以依照下面三大重點,好好幫助病患。 高血壓:少食鹽 高血糖:少食糖 高膽固醇:少食油心臟手術後的護理是一個慢慢步向健康的過程,包括傷口護理、服藥指引和飲食調理。很多時候,病患本身並沒有這麼大決心,或記得清楚所有注意事項,而病患身邊的家人和照顧者的支持和輔助在這個時候顯得十分有用。畢竟,Kolie很多時候也要提醒病患身邊的照顧者,才能讓病患持久地遵照正確的方向慢慢康復。文章版權為新城廣播有限公司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