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年輕化,及早檢查醫治;注意控制膽固醇,減心肌梗塞風險】

【心肌梗塞年輕化,及早檢查醫治;注意控制膽固醇,減心肌梗塞風險】 | Hong Kong Asia Heart Centre

為提高公眾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性,世界心臟組織會將每年9月29日訂為「世界心臟日」。根據衛生署公布的數字,在香港每年亦有約八萬人因心血管疾病問題住院,更有近七千人因心臟疾病死亡,加上心血管問題有年輕化趨勢,心臟病問題實在不容忽視。

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指,心肌梗塞問題有如潛在炸彈,由於心血管阻塞不一定有明顯症狀,故如沒有定期檢查,根本不知自己有心血管問題。加上都市人生活壓力大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近年心肌梗塞問題有年輕化趨勢。有個別患者不足四十歲已面對心肌梗塞威脅。曾醫生指病人的心血管就算已閉塞了七成,只要血液仍可通過,患者亦可能不會有任何不適症狀,一旦突發心肌梗塞影響供血,可導致心肌壞死,如未能及時以AED或於黃金3小時內送院救治,隨時可致命。

胸口持續劇痛 應立即求助
曾醫生指多種問題,包括遺傳、長者、男士都屬心肌梗塞的高危族。此外,吸煙人士、有三高問題、運動不足、肥胖和不健康飲食,尤其經常進食含反式脂肪的食品,都會增加心肌梗塞機會。有研究指以心血管約五至六成阻塞人士的猝死風險最高,由於平時沒有症狀,患者病發時突然休克,身旁沒有其他人導致未能及時搶救而失去性命。當心肌梗塞爆發,患者會感強烈胸痛,痛感會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患者並會感覺呼吸困難、暈眩、冒冷汗及作嘔等,就算休息亦無法紓緩,直至失去意識甚至休克。

醫生建議本身有心臟病史、膽固醇高及糖尿病患者、吸煙人士及有血壓高問題,宜進行心血管電腦掃描,可準確檢查心血管的潛在問題,以便盡早接受「通波仔」或搭橋手術。如出現心口突然劇痛持續不退,應立即求診或向身邊人求助。 

注意控制壞膽固醇 減梗塞風險
就算已通波仔或搭橋並不代表可一勞永逸,如不加以控制一樣會有復發機會,故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生活及飲食習慣,有助減低心臟病復發的機會。曾醫生並指:「曾有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要特別注意,因病發後可能已有部分心肌壞死,使心臟機能下降,如再病發死亡風險便會提高。」他建議吸煙人士應立即戒煙,如有三高問題更要注意控制。正常人的壞膽固醇控制目標,一般可接受水平為3.0mmol/L;有吸煙習慣、糖尿病及高血壓問題的患者,壞膽固醇應控制在2.6 mmol/L水平,但曾中風及冠心病的患者,控制目標則要定在1.8 mmol/L水平。
為提高公眾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性,世界心臟組織會將每年9月29日訂為「世界心臟日」。根據衛生署公布的數字,在香港每年亦有約八萬人因心血管疾病問題住院,更有近七千人因心臟疾病死亡,加上心血管問題有年輕化趨勢,心臟病問題實在不容忽視。

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指,心肌梗塞問題有如潛在炸彈,由於心血管阻塞不一定有明顯症狀,故如沒有定期檢查,根本不知自己有心血管問題。加上都市人生活壓力大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近年心肌梗塞問題有年輕化趨勢。有個別患者不足四十歲已面對心肌梗塞威脅。曾醫生指病人的心血管就算已閉塞了七成,只要血液仍可通過,患者亦可能不會有任何不適症狀,一旦突發心肌梗塞影響供血,可導致心肌壞死,如未能及時以AED或於黃金3小時內送院救治,隨時可致命。

胸口持續劇痛 應立即求助
曾醫生指多種問題,包括遺傳、長者、男士都屬心肌梗塞的高危族。此外,吸煙人士、有三高問題、運動不足、肥胖和不健康飲食,尤其經常進食含反式脂肪的食品,都會增加心肌梗塞機會。有研究指以心血管約五至六成阻塞人士的猝死風險最高,由於平時沒有症狀,患者病發時突然休克,身旁沒有其他人導致未能及時搶救而失去性命。當心肌梗塞爆發,患者會感強烈胸痛,痛感會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患者並會感覺呼吸困難、暈眩、冒冷汗及作嘔等,就算休息亦無法紓緩,直至失去意識甚至休克。

醫生建議本身有心臟病史、膽固醇高及糖尿病患者、吸煙人士及有血壓高問題,宜進行心血管電腦掃描,可準確檢查心血管的潛在問題,以便盡早接受「通波仔」或搭橋手術。如出現心口突然劇痛持續不退,應立即求診或向身邊人求助。 

注意控制壞膽固醇 減梗塞風險
就算已通波仔或搭橋並不代表可一勞永逸,如不加以控制一樣會有復發機會,故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生活及飲食習慣,有助減低心臟病復發的機會。曾醫生並指:「曾有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要特別注意,因病發後可能已有部分心肌壞死,使心臟機能下降,如再病發死亡風險便會提高。」他建議吸煙人士應立即戒煙,如有三高問題更要注意控制。正常人的壞膽固醇控制目標,一般可接受水平為3.0mmol/L;有吸煙習慣、糖尿病及高血壓問題的患者,壞膽固醇應控制在2.6 mmol/L水平,但曾中風及冠心病的患者,控制目標則要定在1.8 mmol/L水平。
Share
0
冠心病年輕化 部份可溶性支架讓血管重拾彈性
根據政府統計數字,本港平均每年約有8,000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就是其一。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指出,當動脈血管收窄7成以上,患者會容易感到心口翳悶,運動或急步行時會氣喘不適及突然頭暈等等,如情況持續,就有機會猝死,故此一旦出現相關病徵,便應及早求診,透過通波仔手術把潛在危機清除。高風險人士 盡早接受評估一般而言,冠狀動脈血管嚴重收窄,又無法透過藥物控制,便應接受通波仔手術治理。除了這班非做不可的冠心病患者,曾醫生稱即使血管只有中度收窄,但有徵狀,也應考慮是否接受手術:「最危險的情況是,膽固醇突然破裂,碎塊有機會堵塞著較窄的血管,導致急性心臟病發或猝死。」事實上,就算本身體格強健,惟有上述提及的風險因素,也不能置身事外。三十多歲的黃先生(化名)任職消防員,某次接受心電圖測試並未發現任何異樣,然而因他是長期煙民,膽固醇超標,醫生遂建議他接受血管造影檢查,始發現他的血管嚴重收窄。由於他平日勤於鍛練,心肺機能相對較佳,故心電圖未能準確診斷出收窄情況,幸最終仍能確診及接受通波仔手術治癒。第五代支架 部份自動溶解曾醫生指出,通波仔手術屬微創性,整個過程只需要一至兩小時,患者可以即日出院,隨著使用的心臟支架發展也日漸成熟,能因應患者實際病情選定。他舉例,現時最新一代支架屬於部份可溶性,其關節位由一種可分解物料製造,大約半年後會自動溶解,能令血管在術後保持彈性,餘下的金屬支架則可預防血管塌下的機會,減低將來復發風險。醫生如何為冠心病患者選擇適合的心臟支架呢?曾醫生稱,這類部份可溶性支架尤其適合用於心臟左前降支的中游位置有心肌橋的血管,惟血管本身出現鈣化的患者就不能使用。他補充,無論使用哪種心臟支架,術後均要服用雙抗血小板藥,減低血管再次堵塞風險,並且在頭一星期避免提起重物或扭毛巾,應適當地護理傷口。曾醫生提醒,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的方法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檢查方案。
1
長者氣喘非等閒事 心瓣「活門」退化可致心衰竭
心瓣好比一道活門,當血液流動時,活門會一開一合,讓血液向同一方向前進。可是,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表示:「這扇門每日要開合10萬次,總有退化的一日。」他續指,當活門一壞,便會令血液倒流,心臟為了彌補這個問題,便需更大力泵血,長遠會造成心臟漲大,甚至心臟衰竭,無法逆轉。篩查:每8個長者 有1個心瓣有嚴重問題心瓣出現問題,平常可能只會出現氣喘,表面十分健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早前開展「暖心行動」,包括在社區免費為長者進行心臟病篩查,發現接近12.5%長者有心瓣問題,患者介乎70至90多歲,即每8個長者就有1個心瓣有嚴重毛病。林醫生提醒,心瓣問題還可引致心律不正、心跳紊亂、心慌慌等,而心律不正更可能會隨時引起中風,「若心臟開始衰竭,則會容易疲累,手腳凍、腳腫等。」 若為早期衰竭,大部分患者治療後,心臟功能可回復從前。然而,不少長者一聽到心臟手術,就想到開胸手術,避之則吉。林醫生指出,的確,傳統要修復心瓣為開胸手術,首先要鋸開胸骨,讓外科醫生看到整顆心臟;繼而用藥暫停心臟功能,並接駁人工心肺機。手術創傷相當大,若順利康復,患者仍需約兩星期才可出院。約八成患者微創手術後一日出院近十年,本港引進了微創心瓣修補手術。林醫生指出,大部分患者的心瓣「拍唔埋」、「拍過龍」或中間有空隙,較新的微創手術由大腿引入導管至心臟,以類似「釘書機」的夾子夾著鬆脫的心瓣,使其緊閉,有助恢復心臟的正常血液流動,「手術傷口細小,約八成患者術後只需一日便可出院。」除了長者,年輕人亦有機會受心瓣問題困擾。一位年僅20多歲的先天性心臟病女患者外表與正常人無異,但因心瓣問題令血液倒流,經常出現血壓低和頭暈問題,更常常擔心「暈咗醒唔返」。正值花樣年華的她難以接受傳統開胸手術,擔心留下長長的疤痕,最終決定進行微創修補手術,盡早解決問題。林醫生最後提醒,心瓣問題有多種不同治療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內容轉載:晴報
2
烈日當空做運動暗藏殺機 有機會誘發心肌梗塞 醫生籲多飲水補充
夏日炎炎,市民進行戶外活動時要留意或生意外。烈日當空下做運動不但有脫水、中暑的危機,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表示,缺水也有機會令血管栓塞,誘發心肌梗塞!因此他建議市民,做運動時應有適量的休息及水份補充;若身體已出現中暑前期徵狀,更要多飲水,「唞順條氣」才繼續做運動,否則身體「會好危險」。林逸賢表示,體溫升高時人體有調節機制降溫,例如呼吸變得急促、流汗等。但若未能應付,患者不停流失水份、脫水時,會感到超級口乾、頭痛、心跳加速。情況持續下,嚴重者會中暑,病徵包括體溫高於攝氏40度、疲累、昏迷。身體會「徵用」部分供給腦部及心臟的血流,把更多血液流到皮膚作排汗;電解質亦變得混亂,故有可能抽筋。缺水亦會令血濃度上升。由於血液的其中一種成份是水,脫水時血液會變得稠。他引用研究稱,血濃度增加或會導致冠狀動脈栓塞。不過即使兩者相關,他認為栓塞成因「非單一」,譬如患者本身有血管問題,做運動令血液需求增加,而炎熱環境下輸往心臟的血液供應減少,加上脫水下血濃度增加,血流速度減慢,有機會在數個因素的影響下,誘發心肌梗塞。疫情下市民愛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林提醒市民早在脫水、熱衰竭時要降溫。他亦建議市民應留意運動的時間、運動量及天氣,口渴時要多飲水、適時補充比飲水更有效的電解質。他指出,為減少脫水,做運動時不宜飲用奶茶、咖啡等「利尿」飲品;不要穿吸熱的深色及緊身衣物;預早計劃洗手間及休息的位置及時間,以及避免烈日當空下做運動。內容轉載:on.cc東網
3
心臟病發或無先兆 6成患者錯過治療黃金期
不少患者或會在沒有先兆下心臟病發,本港一年有逾6,000人因此病離世,當中急性心臟病的佔數百人。本港每年也有2,000多宗心肌梗塞個案,數字近年來相若,死亡率更可高達10%。由於心肌梗塞的病徵較典型,醫生呼籲市民,若心臟被大石壓住的感覺持續30分鐘以上,應立即求醫,「Time is muscle,不要靠估」,否則可能會錯過治療黃金期。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形容,心臟血管像行車線,膽固醇積聚會令行車線變窄,當有很多車(血管斑塊)經過該行車線時,「患者前一分鐘可以無事,心臟血管卻突然塞咗。」他解釋,斑塊表面有層薄組織細胞,破損時表面凹凸不平,身體的凝血機制會嘗試修復相關情況,形成血塊塞住血管。斑塊易積聚的高危因素,跟病人有不良習慣、「三高」、吸煙等有關。若有血管問題,應關注有甚麼誘發因素,例如情緒激動、進食過量、極端天氣、做運動等。病徵則取決於血管收窄情況,部分心肌梗塞病人血管可能只有約50%阻塞,徵狀不明顯,市民若有高危因素,應做適當檢查。處方溶血藥及進行「通波仔」手術均可治療心肌梗塞,患者情況緊急時,要第一時間「通波仔」打通血管,黃金時間為12小時,甚至6小時。醫學上亦有名為「Door-to-balloon time」的指引,做手術應愈快愈好,由病人到達醫院門口,到病人血管經囊球打通,應少於60至90分鐘。他引述數據指,約40%人是於12小時內做「通波仔」手術,換言之有60%未趕上黃金期或根本無機會做手術。內容轉載:on.cc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