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 | 縮短輪候通波仔 避免心臟病發】

【心臟健康 | 縮短輪候通波仔 避免心臟病發】 | Hong Kong Asia Heart Centre

據人口健康調查數字,心臟病正影響最少10萬港人,其中常見的冠心病如急性病發,可致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猝死等嚴重併發症。嚴重冠心病患者須盡快通波仔,減低病發和死亡風險。惟公院手術輸候時間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藉過去的經驗,希望政府進一步加強公私營協作,讓患者可及時處理這「計時炸彈」。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指出,心臟病在香港比想像中普遍,2020至2022年人口健康調查發現,香港15至84歲人士中,51.9%有高膽固醇、29.5%人高血壓,推算現時有近45%人屬心臟病高危人士。

兩成屬嚴重個案
通波仔手術計劃是於2020年疫情期間開始、讓正於公院輪候通波仔病人能夠以貼近公院價錢,於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接受通波仔手術的一個計劃,至今已處理了1,000宗個案。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通波仔手術計劃年齡最小的個案只有31歲;而需要安裝4個或以上支架的嚴重個案佔21.5%,為數不少,情況最壞的個案更植入了8個支架,當時手術可謂刻不容緩。」

及早「拆彈」
其中一位通波仔手術計劃受惠者是年約50歲的劉先生,他患有高血壓和高膽固醇已有10年,並一直於公立醫院覆診。今年中接受身體檢查時,心電圖出現異樣,自己也感到胸口不適。7月獲轉介到公立醫院排期,但要到2024年初才見醫生。惟9月底心口再次出現不適,於是自行找醫生檢查,發現3條冠心血管有一條已塞了七至九成,另外兩條亦有輕微至中等阻塞。在朋友推薦下參加了通波仔手術計劃,10月內已完成通波仔手術。

篩查找出其他毛病
中心舉行免費社區篩查活動,到現時為止已為1,061名長者做過檢查,發現逾半數人有瓣膜性心臟問題,如血液返流、主動脈擴張、風濕性心臟病;此外,亦有少數人驗出心房顫動。而心臟問題較嚴重並需要轉介跟進的佔12.4%。這些患者都是心臟有問題而不自知,如加強公私營醫療之間的橋樑,相信更多人可及早察覺和接受治療。

加強公私營協作
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督導主任李樹嫻認為,長者健康意識較為薄弱,未必察覺身體有毛病,往往到出現嚴重不適才求醫;另一邊廂,公院病人多,也難以為基層長者頻密監察。「要助長者及早發現及治療疾病,公私營協作應要更進一步,擴大涵蓋範圍至通波仔等手術;亦可考慮分流公院病人至私營機構,接受心臟檢查或手術。此外,社區篩查有助找出隱疾個案,因長者可留在熟悉的社區,加強接受篩查的動力;長遠而言也可增加長者的健康意識,並減輕醫療系統壓力。」

資料來源:AM730
據人口健康調查數字,心臟病正影響最少10萬港人,其中常見的冠心病如急性病發,可致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猝死等嚴重併發症。嚴重冠心病患者須盡快通波仔,減低病發和死亡風險。惟公院手術輸候時間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藉過去的經驗,希望政府進一步加強公私營協作,讓患者可及時處理這「計時炸彈」。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指出,心臟病在香港比想像中普遍,2020至2022年人口健康調查發現,香港15至84歲人士中,51.9%有高膽固醇、29.5%人高血壓,推算現時有近45%人屬心臟病高危人士。

兩成屬嚴重個案
通波仔手術計劃是於2020年疫情期間開始、讓正於公院輪候通波仔病人能夠以貼近公院價錢,於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接受通波仔手術的一個計劃,至今已處理了1,000宗個案。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通波仔手術計劃年齡最小的個案只有31歲;而需要安裝4個或以上支架的嚴重個案佔21.5%,為數不少,情況最壞的個案更植入了8個支架,當時手術可謂刻不容緩。」

及早「拆彈」
其中一位通波仔手術計劃受惠者是年約50歲的劉先生,他患有高血壓和高膽固醇已有10年,並一直於公立醫院覆診。今年中接受身體檢查時,心電圖出現異樣,自己也感到胸口不適。7月獲轉介到公立醫院排期,但要到2024年初才見醫生。惟9月底心口再次出現不適,於是自行找醫生檢查,發現3條冠心血管有一條已塞了七至九成,另外兩條亦有輕微至中等阻塞。在朋友推薦下參加了通波仔手術計劃,10月內已完成通波仔手術。

篩查找出其他毛病
中心舉行免費社區篩查活動,到現時為止已為1,061名長者做過檢查,發現逾半數人有瓣膜性心臟問題,如血液返流、主動脈擴張、風濕性心臟病;此外,亦有少數人驗出心房顫動。而心臟問題較嚴重並需要轉介跟進的佔12.4%。這些患者都是心臟有問題而不自知,如加強公私營醫療之間的橋樑,相信更多人可及早察覺和接受治療。

加強公私營協作
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督導主任李樹嫻認為,長者健康意識較為薄弱,未必察覺身體有毛病,往往到出現嚴重不適才求醫;另一邊廂,公院病人多,也難以為基層長者頻密監察。「要助長者及早發現及治療疾病,公私營協作應要更進一步,擴大涵蓋範圍至通波仔等手術;亦可考慮分流公院病人至私營機構,接受心臟檢查或手術。此外,社區篩查有助找出隱疾個案,因長者可留在熟悉的社區,加強接受篩查的動力;長遠而言也可增加長者的健康意識,並減輕醫療系統壓力。」

資料來源:AM730
Share
0
冠心病年輕化 部份可溶性支架讓血管重拾彈性
根據政府統計數字,本港平均每年約有8,000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就是其一。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指出,當動脈血管收窄7成以上,患者會容易感到心口翳悶,運動或急步行時會氣喘不適及突然頭暈等等,如情況持續,就有機會猝死,故此一旦出現相關病徵,便應及早求診,透過通波仔手術把潛在危機清除。高風險人士 盡早接受評估一般而言,冠狀動脈血管嚴重收窄,又無法透過藥物控制,便應接受通波仔手術治理。除了這班非做不可的冠心病患者,曾醫生稱即使血管只有中度收窄,但有徵狀,也應考慮是否接受手術:「最危險的情況是,膽固醇突然破裂,碎塊有機會堵塞著較窄的血管,導致急性心臟病發或猝死。」事實上,就算本身體格強健,惟有上述提及的風險因素,也不能置身事外。三十多歲的黃先生(化名)任職消防員,某次接受心電圖測試並未發現任何異樣,然而因他是長期煙民,膽固醇超標,醫生遂建議他接受血管造影檢查,始發現他的血管嚴重收窄。由於他平日勤於鍛練,心肺機能相對較佳,故心電圖未能準確診斷出收窄情況,幸最終仍能確診及接受通波仔手術治癒。第五代支架 部份自動溶解曾醫生指出,通波仔手術屬微創性,整個過程只需要一至兩小時,患者可以即日出院,隨著使用的心臟支架發展也日漸成熟,能因應患者實際病情選定。他舉例,現時最新一代支架屬於部份可溶性,其關節位由一種可分解物料製造,大約半年後會自動溶解,能令血管在術後保持彈性,餘下的金屬支架則可預防血管塌下的機會,減低將來復發風險。醫生如何為冠心病患者選擇適合的心臟支架呢?曾醫生稱,這類部份可溶性支架尤其適合用於心臟左前降支的中游位置有心肌橋的血管,惟血管本身出現鈣化的患者就不能使用。他補充,無論使用哪種心臟支架,術後均要服用雙抗血小板藥,減低血管再次堵塞風險,並且在頭一星期避免提起重物或扭毛巾,應適當地護理傷口。曾醫生提醒,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的方法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檢查方案。
【「暖心行動」助千人通波仔 部分事前不知患病 逾兩成患者需裝至少4個支架 情況堪憂 冀政府改善本地公私營醫療協作】
心臟病為香港常見致命疾病第3位,而根據衛生署數字推算,香港至少接近一半人口為有患心臟病的高危因素。惟本港公私營醫療體制失衡,私營醫療費用極為昂貴,不少人寧願「拖症」,等待輪候時間甚長的公營醫療,以至錯失治療黃金時間。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提供價格合理的心臟檢查及手術,並免費為長者做篩查,3年來已幫助千名患者「通波仔」,冀能為公營醫療分流之餘,亦推動公私營醫療縮窄差距。患者過份集中於公院 私院昂貴難分流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指出,冠心病可引致心肌梗塞、猝死、心臟衰竭、心律不正、增加中風風險等,有關患者需要及時做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即俗稱的「通波仔」,以打通被血栓阻塞的血管,拆除體內計時炸彈。不過,根據醫院管理局數字,內科門診新症最長輪候時間,最長可達96星期。曾子欣醫生表示,現時患者過份集中在公營醫療系統,但大部分私營醫療服務所費不菲,難做分流效果,令不少非極為緊急的病人都難有適切治療。通波仔手術計劃用貼近公院價錢 嘗試拉近公私營差距由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推出的「通波仔手術計劃」,今年訪問了654名接受通波仔手術的冠心病患者,近一半人檢查前不知道自己心臟健康的嚴重程度、約4成人不了解冠心病,同時約8成半人表示,到一般私院做手術會有不同程度的經濟困難,並有近半人稱會因未能負擔私院治療費用,而選擇拖延治療。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表示,推出通波仔手術計劃目的是提供優惠價進行心臟手術和檢查,以貼近公營醫院價錢,拉近公私營醫療差距,彌補公立資源有限的問題,同時會走入社區,舉辦恆常社區免費心臟篩查,助港人及早診治心臟病。未及公院診症心血管已塞99% 中年爸爸幸獲幫助任職銀行業、年約50歲的劉先生,本身是高血壓、高膽固醇患者。他今年中做身體檢查時,心電圖有異樣,而且感到心口不適,故在7月獲轉介到公立醫院排期,但須待至2024年1月才可看症。惟9月底時不適加劇,透過公司醫生於10月再檢查,發現情況嚴重,後來經朋友推薦下得知通波仔手術計劃,並於同月看症及完成通波仔。劉先生指,醫生為他做詳細心臟檢查才發現,其中一條心血管已嚴重阻塞達99%。雖然劉先生爸爸因心臟病離世,但他坦言從沒想過於此年紀就患有心臟病,形容自己只是在命懸一線之時「執返條命」。育有一子的他非常感激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讓他能在巨大經濟壓力下及時用優惠價做手術:「救了我,也救了我家人!」講者: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先生 / 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李樹嫻姑娘本港心臟病患增 卻難獲適切治療香港近半人口為心臟病高危者 至少10萬人為患者-高血壓、高膽固醇為常見心臟病高危因素-本港2020至2022年人口健康調查,15至84歲人士(佔本港2023年中約649萬人):*51.9% 高膽固醇*29.5% 高血壓 ^65至84歲人士中,每10人就有6人患有高血壓-以本港現時接近750萬人口推算,即約44.9%香港人屬心臟病高危者-另外,根據上述同一調查,15歲以上港人(約672.8 萬)之中,1.6%(即約10萬人)表示經醫生診斷患上冠心病-心臟病患病率隨着年齡增長而增加,其中85歲或以上人士高達7.7%本港心臟病死亡率逐步上升 部分患者不理解自己情況-心臟病為香港最常見致命疾病第3位-死亡率自2020 年起一直上升,現已升至近10 年高位-不過,2023年訪問654名接受「通波仔」手術的冠心病患者:*45.3%訪者檢查前不知道自己心臟健康的嚴重程度*38.5%受訪者表示不了解冠心病冠心病併發症不可忽視-可引致心肌梗塞、猝死、心臟衰竭、心律不正、增加中風風險等「通波仔」須及時進行-「通波仔」正式名稱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用以打通被血栓阻塞的血管-及早「通波仔」有助減低急性病發及死亡風險-但確診心臟病後,即使有需要做手術,公立醫院輪候時間亦可以非常長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過長 公私營醫療分配失衡-根據醫院管理局數字,內科門診新症最長輪候時間,最長可達96星期-患者過份集中在公營醫療系統*如非極為緊急個案,難有適切治療-如可在私營醫療系統以合理價格跟進病情,市民多一個選擇-惟現時大部分私營醫療服務所費不菲,難做分流效果*因應病情的複雜程度、支架的數量及物料、所選醫院及醫生,心臟手術費會有所不同本港公私營醫療分配不均待解決 通波仔優惠成出路- 優惠價診斷及治療*優惠價心臟檢查、「通波仔」*令早期、較輕微的心臟病患者得到即時根治,避免病情惡化-紓緩公私營醫療失衡*分流有需要患者到私營醫療*減少因輪候時間太長錯過治療黃金期的患者-為市民心臟健康把關*主動走入社區,不少隱藏、即病情較輕微但未就醫的患者*呼籲更多組織響應及配合恆常化社區免費心臟篩查心臟病病人優惠價診斷及治療、一條龍跟進-截至2023年9月已處理共1000宗個案-目的:*彌補公立醫資源有限問題,減少患者因輪候時間過長而未能得到適當治療的機會*嘗試收窄公私營醫療服務的差距,改善失衡問題-優惠價通波仔*優惠價(接近公營醫院手術費用)於私營醫院做「通波仔」-只需持有本港身份證,無需醫院轉介信亦可進行手術-優惠價心臟檢查*收費進行心臟電腦掃描,會見心臟科專科醫生*及早發現心臟問題,經醫生評估是否需要做「通波仔」或搭橋手術-一條龍跟進:*快速問診諮詢資料來源:iMeddy
【暖心行動推出「貼地價」通波仔手術 至今已超過1千人受惠】
對於冠心病的患者而言,「通波仔」可說是其中一個最常見的治療方案,惟公立與私家醫院的手術費差距實在太大,不少非緊急的慢性患者寧願於公立醫院繼續漫長的輪候,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危及性命。幸而,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自2020年開始,推出「暖心行動」,不設名額限制,以8萬8千港元 讓有需要的患者在私家醫院進行「通波仔」手術,及早接受治療,減低病發風險,至今已有超過1千人受惠!心血管阻塞「通波仔」減病發風險冠心病一直高踞本港殺手榜三甲位置,問題不能少覷。有醫生指,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一旦被堵塞到一定程度,便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透過在血管被堵塞的位置放入支架,解決血管嚴重堵塞的問題,恢復心肌血流的供應;否則出現急性心肌梗塞更有致命風險。可惜,不少人對「通波仔」依然一知半解,部分市民更因為擔心負擔不起私家醫院昂貴的手術費用,明知輪候時間長達數年,也寧願選擇留在公立醫院苦等,導致延誤治療令病情惡化,增加病發的風險。▲參加「暖心行動」的患者,可以8萬8千港元「貼地價」到私家醫院進行「通波仔」,大大減輕患者的財政壓力同時可盡快安排手術▲為鼓勵冠心病患者及早接受治療,亞洲心臟中心自2020年起推出通波仔手術計劃,至今已超過1千位患者接受治療,反應非常正面。不設名額限制 助市民以優惠價「通波仔」一般而言,在私家醫院進行「通波仔」手術,費用約為港幣10多萬至30萬不等,公立醫院收費則約為港幣5萬至8萬,差距之大的確令人卻步。可幸是,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自2020年起特別推出「通波仔手術計劃」,讓參加者以港幣8萬8千元,價錢還包括手術室費、住院費、醫生費用、所需耗材、支架1個及病人接送,大大減輕患者的財政壓力,且可盡快安排手術,及早拆除這個埋伏在心臟的「計時炸彈」。難怪自推出後,反應非常正面,至今,已為超過1千位心臟病患者進行「通波仔」手術。值得留意的是,此計劃並不設名額限制,市民只需持有香港身份證即可參與計劃,且不需政府醫院轉介或入息証明,中產及基層同樣受惠,最快可於預約後1星期內完成所有檢查及手術,術後更有專人跟進。 為了健康着想,大家都要正視心臟健康,有需要的市民可致電熱線9722 0151免費查詢及預約身體評估,及早接受適切的治療。想了解更多,可到以下網頁︰https://www.hongkongahc.com/通波仔手術計劃,請瀏覽︰https://www.hongkongahc.com/promotion/details/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ackage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 Topick
3
烈日當空做運動暗藏殺機 有機會誘發心肌梗塞 醫生籲多飲水補充
夏日炎炎,市民進行戶外活動時要留意或生意外。烈日當空下做運動不但有脫水、中暑的危機,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表示,缺水也有機會令血管栓塞,誘發心肌梗塞!因此他建議市民,做運動時應有適量的休息及水份補充;若身體已出現中暑前期徵狀,更要多飲水,「唞順條氣」才繼續做運動,否則身體「會好危險」。林逸賢表示,體溫升高時人體有調節機制降溫,例如呼吸變得急促、流汗等。但若未能應付,患者不停流失水份、脫水時,會感到超級口乾、頭痛、心跳加速。情況持續下,嚴重者會中暑,病徵包括體溫高於攝氏40度、疲累、昏迷。身體會「徵用」部分供給腦部及心臟的血流,把更多血液流到皮膚作排汗;電解質亦變得混亂,故有可能抽筋。缺水亦會令血濃度上升。由於血液的其中一種成份是水,脫水時血液會變得稠。他引用研究稱,血濃度增加或會導致冠狀動脈栓塞。不過即使兩者相關,他認為栓塞成因「非單一」,譬如患者本身有血管問題,做運動令血液需求增加,而炎熱環境下輸往心臟的血液供應減少,加上脫水下血濃度增加,血流速度減慢,有機會在數個因素的影響下,誘發心肌梗塞。疫情下市民愛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林提醒市民早在脫水、熱衰竭時要降溫。他亦建議市民應留意運動的時間、運動量及天氣,口渴時要多飲水、適時補充比飲水更有效的電解質。他指出,為減少脫水,做運動時不宜飲用奶茶、咖啡等「利尿」飲品;不要穿吸熱的深色及緊身衣物;預早計劃洗手間及休息的位置及時間,以及避免烈日當空下做運動。內容轉載:on.cc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