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為病人植入生物適應架 (DynamX Bioadaptor) 為亞洲首例】

【成功為病人植入生物適應架 (DynamX Bioadaptor) 為亞洲首例】 | Hong Kong Asia Heart Centre

人類不斷地向前走,才能換取今天進步,我們亦不例外。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堅持站在醫學領域的最前線,為市民提供最先進、最安全的醫療服務,為「您」的心臟健康把關。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於2020年2月成功為病人植入生物適應架 (DynamX Bioadaptor) 為亞洲首例,這個支架能夠有效地維持病人血管彈性。至今我們已經完成了一百多個成功案例,這項成就意味著治療冠心病的患者有突破性的發展,令冠心病的病人有多一個選擇。


人類不斷地向前走,才能換取今天進步,我們亦不例外。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堅持站在醫學領域的最前線,為市民提供最先進、最安全的醫療服務,為「您」的心臟健康把關。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於2020年2月成功為病人植入生物適應架 (DynamX Bioadaptor) 為亞洲首例,這個支架能夠有效地維持病人血管彈性。至今我們已經完成了一百多個成功案例,這項成就意味著治療冠心病的患者有突破性的發展,令冠心病的病人有多一個選擇。


Share
1
藥物塗層支架 縮短服用抗血小板藥至1個月
縮短服抗血小板藥時間 術後須保養血管置入支架後,病者必須服食雙重血小板藥。心臟專科曾子欣醫生解釋,支架屬於外來物,有機會損傷血管,致血管內膜增生及刺激血小板產生反應,積累成血塊,增加堵塞血管的風險,出現急性心臟病發。對於高出血風險病者,例如:長者、擁有高血壓、中風、腸胃、肝及腎病史,比較正常人更易出血,換言之更易增加堵塞血管的風險,故這類患者必須依時服藥。過往第一代及第二代的心臟支架,術後需要服食兩類抗血小板藥約一年,直至近年支架技術進步,支架上塗上可抑制血管內膜增生藥物,縮減病人服藥時間至一個月。曾醫生指,這樣可減少病者常忘記服藥,降低惡化血管等問題,避免短時間再次施行手術。第五代支架半年後溶解 適合年輕病者心臟血管提到第五代部分可溶性支架,有別於傳統金屬支架,其結構是支架上的V形關節位是由一種可分解的物料製成,大約半年後可完全溶解,而支架的其餘部分則採用第三代心臟支架的主要材質塗藥金屬製成,有效穩固血管避免下塌。曾醫生指,年輕人及中年人比較長者更適合選用第五代「因為年輕人有更長的人生,亦代表血管翻塞的機會也比較大,有利病者日後施行通波仔手術,此外,年輕人出現血管鈣化和血管分支的比例較長者低。」不過,第五代支架比較目前最為普及的第三代支架,價錢高近一倍,所以曾醫生建議,不同的血管位置可選用不同年代的支架。「第五代適合用於講求血管要有彈性的地方,例如心臟左前降支的中游位置,那裏的血管很大機會走入肌肉內位置,每當心臟泵血,血管就會不斷收縮和膨脹,相對第五代支架可以減少血管壓力,至於身體其他位置的血管可使用第三代支架。」最後,曾醫生叮囑術後病者,不論選擇哪一款支架,必須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及嚴控三高,才可有效減低復發風險。內容轉載:AM730
【心臟健康 | 縮短輪候通波仔 避免心臟病發】
據人口健康調查數字,心臟病正影響最少10萬港人,其中常見的冠心病如急性病發,可致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猝死等嚴重併發症。嚴重冠心病患者須盡快通波仔,減低病發和死亡風險。惟公院手術輸候時間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藉過去的經驗,希望政府進一步加強公私營協作,讓患者可及時處理這「計時炸彈」。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指出,心臟病在香港比想像中普遍,2020至2022年人口健康調查發現,香港15至84歲人士中,51.9%有高膽固醇、29.5%人高血壓,推算現時有近45%人屬心臟病高危人士。兩成屬嚴重個案通波仔手術計劃是於2020年疫情期間開始、讓正於公院輪候通波仔病人能夠以貼近公院價錢,於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接受通波仔手術的一個計劃,至今已處理了1,000宗個案。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通波仔手術計劃年齡最小的個案只有31歲;而需要安裝4個或以上支架的嚴重個案佔21.5%,為數不少,情況最壞的個案更植入了8個支架,當時手術可謂刻不容緩。」及早「拆彈」其中一位通波仔手術計劃受惠者是年約50歲的劉先生,他患有高血壓和高膽固醇已有10年,並一直於公立醫院覆診。今年中接受身體檢查時,心電圖出現異樣,自己也感到胸口不適。7月獲轉介到公立醫院排期,但要到2024年初才見醫生。惟9月底心口再次出現不適,於是自行找醫生檢查,發現3條冠心血管有一條已塞了七至九成,另外兩條亦有輕微至中等阻塞。在朋友推薦下參加了通波仔手術計劃,10月內已完成通波仔手術。篩查找出其他毛病中心舉行免費社區篩查活動,到現時為止已為1,061名長者做過檢查,發現逾半數人有瓣膜性心臟問題,如血液返流、主動脈擴張、風濕性心臟病;此外,亦有少數人驗出心房顫動。而心臟問題較嚴重並需要轉介跟進的佔12.4%。這些患者都是心臟有問題而不自知,如加強公私營醫療之間的橋樑,相信更多人可及早察覺和接受治療。加強公私營協作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督導主任李樹嫻認為,長者健康意識較為薄弱,未必察覺身體有毛病,往往到出現嚴重不適才求醫;另一邊廂,公院病人多,也難以為基層長者頻密監察。「要助長者及早發現及治療疾病,公私營協作應要更進一步,擴大涵蓋範圍至通波仔等手術;亦可考慮分流公院病人至私營機構,接受心臟檢查或手術。此外,社區篩查有助找出隱疾個案,因長者可留在熟悉的社區,加強接受篩查的動力;長遠而言也可增加長者的健康意識,並減輕醫療系統壓力。」資料來源:AM730
3
新一代通波仔滲藥支架 縮短術後藥物療程 增治療彈性
供應不足,導致心絞痛及心肌梗塞。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指出,病情嚴重的患者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透過導管把球囊撐大狹窄的血管,並利用支架將血管承托,避免再次堵塞︰「這種手術能令血流回復暢通,減少氣促及心翳情況,並且能夠預防膽固醇塞爆血管,減低突發性心臟病風險。」滲藥支架 預防血管再次堵塞雙重抗血小板藥,目的是減低支架內血栓形成風險。不過,為期半年至一年的藥物療程,對冠心病患者而言可能是一大負擔,特別是他們普遍年紀較大,或同時患上其他疾病而需要緊急手術治療,屆時抗血小板藥所增加的手術出血風險,會對他們的生命安全帶來重大威脅。針對這種情況,新一代支架便應運而生。曾醫生指,曾有位需要接受切除腫瘤手術的肺癌女患者,主診醫生發現她的冠狀動脈堵塞,身體狀況並不適宜接受相關手術,於是建議她先做「通波仔」,處理好血管問題再重投癌症治療。為了爭取時間,醫生決定為她選用新一代支架,術後只需服用1個月雙抗血小板藥便可,毋須等待大約1年的藥物療程,讓她能盡早開展原有治療。無聚合物 表面小孔釋放藥性究竟這種新型支架與傳統支架有何不同呢?曾醫生指出,現時的滲藥性支架能夠逐少釋放藥效,能夠減低血管再次堵塞風險近90%,新一代支架則具有相同特性,最大分別是沒有添加聚合物︰「聚合物是用以黏附藥物,然而它有機會導致血管內壁增生,新一代支架的表面則有些微細小孔,毋須聚合物也能黏附藥物,藥效會在該處釋放,並能維持大約100天。」新一代支架表面有些微細小孔,毋須聚合物也能黏附藥物,支架上的藥物會在30日左右完全被血管壁吸收而持續發揮作用,而藥效並能維持大約100天。新一代支架表面有些微細小孔,毋須聚合物也能黏附藥物,支架上的藥物會在30日左右完全被血管壁吸收而持續發揮作用,而藥效並能維持大約100天。曾醫生補充,患者在術後仍需要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療程可縮短至一個月,若然毋須接受其他手術治療,則宜繼續用藥一年時間。他認為,這種支架為年老患者提供彈性,特別是他們有機會需要接受其他治療,例如癌症手術、牙科檢查等,若然等待半至一年藥物療程完結,屆時或為時已晚,加上部份老人家記性較差,未必記得每日用藥,這種支架也相對適合他們,有助減低復發風險。備註:曾子欣醫生提醒,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內容轉載: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