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術:冠心病病徵易疏忽,通波仔降死亡風險】

【心有所術:冠心病病徵易疏忽,通波仔降死亡風險】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冠心病病徵易疏忽,通波仔降死亡風險

心臟病在香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中居第三位,二零二零年心臟病的住院病人出院次數及住院病人死亡人數共約71,300人次,而因心臟病而死亡的登記死亡人數 有6,561人。當中以冠心病最多,佔心臟病死亡人數58.8%。

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很多,包括高血壓、高血脂、吸煙、糖尿病、肥胖、缺乏體能活動 和長期受到壓力及家族成員曾患有心臟病,也會增加患病風險。

冠心病的典型病徵為胸口翳悶,進行運動或體力勞動時心臟會更為不適,亦可能出現心絞痛、冒冷汗及噁心欲嘔等症狀,但並不是人人都有心絞痛,有些人可能僅出現氣喘、暈眩或嘔吐等症狀,加上身體比較疲乏,往往誤以為只是感冒或吃錯東西所致,忽略了心臟病的可能性。

曾有一名80歲老翁,因突然出現上吐下瀉而到急診室求診。初時就連醫療團隊都以為是腸胃炎,及後見老翁的精神狀態愈來愈差,非常疲倦卻又難以入睡,經心電圖及血液檢測後才發現是急性心臟病須立刻進行急救,但因已拖延幾小時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及後的康復程度因而未如理想。可見長者的非典型冠心病病徵確實易令人看漏眼。或許你會問心臟病發為何上吐下瀉?皆因病發時身體產生的荷爾蒙有機會影響全身,導致出現與心臟病無關的症狀。

一旦確診為冠心病,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術治療,而年紀老邁或身體虛弱的長者可採用藥物治療。阿士匹靈或會導致長者胃出血或胃潰瘍,可改為選用氯吡格雷一類的抗血小板藥,氯吡格雷並無前述的副作用,適合長者長期服食,可預防心臟病及中風等。而接受過「通波仔」手術的患者一般亦會服用氯吡格雷,以防止病情復發。為預防冠心病長者應維持適當運動量,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便較容易察覺運動時身體上的變化,以便採取進一步的治療方案。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
冠心病病徵易疏忽,通波仔降死亡風險

心臟病在香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中居第三位,二零二零年心臟病的住院病人出院次數及住院病人死亡人數共約71,300人次,而因心臟病而死亡的登記死亡人數 有6,561人。當中以冠心病最多,佔心臟病死亡人數58.8%。

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很多,包括高血壓、高血脂、吸煙、糖尿病、肥胖、缺乏體能活動 和長期受到壓力及家族成員曾患有心臟病,也會增加患病風險。

冠心病的典型病徵為胸口翳悶,進行運動或體力勞動時心臟會更為不適,亦可能出現心絞痛、冒冷汗及噁心欲嘔等症狀,但並不是人人都有心絞痛,有些人可能僅出現氣喘、暈眩或嘔吐等症狀,加上身體比較疲乏,往往誤以為只是感冒或吃錯東西所致,忽略了心臟病的可能性。

曾有一名80歲老翁,因突然出現上吐下瀉而到急診室求診。初時就連醫療團隊都以為是腸胃炎,及後見老翁的精神狀態愈來愈差,非常疲倦卻又難以入睡,經心電圖及血液檢測後才發現是急性心臟病須立刻進行急救,但因已拖延幾小時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及後的康復程度因而未如理想。可見長者的非典型冠心病病徵確實易令人看漏眼。或許你會問心臟病發為何上吐下瀉?皆因病發時身體產生的荷爾蒙有機會影響全身,導致出現與心臟病無關的症狀。

一旦確診為冠心病,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術治療,而年紀老邁或身體虛弱的長者可採用藥物治療。阿士匹靈或會導致長者胃出血或胃潰瘍,可改為選用氯吡格雷一類的抗血小板藥,氯吡格雷並無前述的副作用,適合長者長期服食,可預防心臟病及中風等。而接受過「通波仔」手術的患者一般亦會服用氯吡格雷,以防止病情復發。為預防冠心病長者應維持適當運動量,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便較容易察覺運動時身體上的變化,以便採取進一步的治療方案。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
分享
2
【頑固型高血壓可致中風及心臟病】
頑固型高血壓 可致中風及心臟病 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 有效平穩血壓分享:香港有不少高血壓患者,由於大部份患者沒有明顯症狀,所以根本不知自己有血壓問題。然而高血壓為「隱型殺手」,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風、腎病及眼底血管增生的風險。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指,以往高血壓主要靠改善生活習慣和藥物控制,但如遵照醫囑後血壓仍然偏高,患者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血壓藥來控制,現時則建議病人可選擇進行「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RDN)」以穩定血壓。「高血壓是三高中最常見的,根據去年衛生署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本港有近30%成年人有血壓高問題。」林醫生指只有少部份患者會感頭暈及頭痛,其餘患者沒有任何問題。當血壓長期偏高,便容易引致爆血管,如腦出血失救致死,或是大動脈內膜撕裂亦可引致猝死。「高血壓亦可致腦血管、心血管、腎血管或腳血管變壞慢慢阻塞,出現慢性問題,這樣可引致中風、需洗腎或爛腳等。所以血壓高是一直潛伏體內的沉默殺手,隨時會突然出現成為致命元凶。」定期測血壓 及早發現並控制風險林醫生指血壓高是血管老化的過程,他建議三十歲以上的成年人應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當發現血壓超標(上壓>130mmHg;下壓>80 mmHg),便屬於早期高血壓,可以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如戒煙戒酒,少鹽少油等控制血壓。但如到了第一期高血壓(上壓>140mmHg-159 mmHg;下壓>90 mmHg-99 mmHg),這階段除了生活習慣改變,還需輔以藥物控制。第二期高血壓為(上壓>160mmHg-179 mmHg;下壓>100 mmHg-109 mmHg),這已很嚴重需要立即尋求醫護人員協助,當上壓每上升20mmHg或下壓上升10mmHg,患血液循環慢性疾病的風險便會增加1倍,然而有約15%患者的控制效果不理想,需考慮接受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是一種介入治療,醫生會於病人大腿內側進行局部麻醉,並從其中一側大腿的股動脈以打針方式置入一條中空鞘管,以便將治療專用的導管放入體內。當導管到達其中一邊腎臟動脈後,會在4個合適的位置同時利用高頻率電波進行神經組織電擊治療,每次需時約1分鐘,當一邊的腎動脈完成治療後,醫生便會於另一邊腎重複步驟,直至手術完成,便會取出所有治療的導管器材。手術可以減低腎動脈附近神經線的活躍程度,降低腎素(血管收縮素)分泌以達控制血壓的目的。臨床效果理想 減併發症死亡風險林醫生指進行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不單傷口微細,且風險極低,而手術一般需時約60分鐘,術後最快可即日出院。根據臨床數據證實,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的效果理想,特別適合有抗藥性及經常忘記服藥的長者,近期一位病人的血壓水平一直不理想,但因服食不同降血壓藥皆有副作用,在醫生建議下做了手術後,控制血壓效果理想,憂慮亦因而緩解。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後患者24小時上壓平均值可下降20mmHg,效果可持續至術後3年。「於早前的臨床研究病人的血壓只要下降2mmHg,病人因中風死亡的風險便下跌10%,心臟病發的風險亦下跌7%,可見手術的效果顯著。」術後繼續用藥 保持良好習慣林醫生提醒,病人完成手術後仍需繼續服降血壓藥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以減低日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就算要嘗試減藥,亦需在醫生監察及建議下進行。資訊來源:AM730
3
優惠價進行心臟電腦掃描 減輪候診斷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指出,最初為公院排期通波仔的患者提供另一快捷治療途徑,而去年11月服務恆常化,並展開免費社區心臟檢查計劃,即使非排期中的病人,有需要亦可參加計劃,「現已為500名長者作免費檢查,為450名患者以優惠價通波仔。」輪候心臟電腦掃描需時在免費篩查和通波仔手術之間,還有確診的步驟。然而於公營醫療系統輪候造影診斷、心臟電腦掃描,需時長達156星期。患者未能及時診斷的話,將有礙接受治療。陳文偉續指,「心臟電腦掃描將補足現行的公私營協作,毋須公立醫院轉介,亦可得到快速的診斷。」計劃包括心臟電腦掃描及心臟科專科醫生診金,價錢為4,800港元,約為原價8,600港元的五六折。血管造影技術提升冠心病常用的診斷方法,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波、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磁力共振等,而美國心臟學學院及美國心臟協會最新指引建議電腦掃描血管造影作為一線檢查。放射科專科醫生徐偉聰表示近年相關技術大有進步,「輻射量比傳統電腦掃減少67%輻射,而沒有影響清晰度;掃描過程由250毫秒減至66毫秒,減少以往因為心跳太快、患者難閉氣而令影像模糊的情況;顯影劑的用量也減近四成,腎病患者也可安全地接受檢查;解像度也更高更清晰,有助醫生斷症。CT-FFR助判斷治療方案臨床上,如血管堵塞九成或以上須通波仔,而收窄50%至70%屬「中度狹窄」,是否需要手術處理視乎血管的血液流量及流速。傳統上須作入侵式檢查量度血流儲備分數(FFR),即量度血管收窄位置前後的血壓作比較,如FFR少於0.8應考慮手術。徐偉聰表示現有無創的血流儲備分數造影(CT-FFR),「透過冠狀動脈斷層掃描血管造影,建立立體解剖模型,再透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便可計算出血流儲備分數。此檢查屬非入侵性,方便患者之外,也可幫助醫生更準確判斷應用藥還是做手術。」診斷不宜拖延51歲的林小姐,2017年因胸口痛到急症室求診,住院數天觀察,醫生建議她出院後排期做心臟電腦掃描檢查,惟最少等半年。林小姐認為不能拖,故到私家醫院檢查。取得報告後返回公立醫院覆診,始發現有一條血管塞了九成,要轉介另一公立醫院做通波仔,但院方建議她等下月糖尿病覆診再排期看心臟科,林小姐遂決定到私家醫院求醫,更獲安排翌日立即做手術。今年5月及10月,林小姐因糖尿病控制欠佳再度出現心口痛,最終兩次均參加者得到治療,現情況漸趨穩定。內容轉載: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