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很多人對心臟病的認知,都是比較年長的病人在心臟病發時會出現胸口劇痛至面容抽搐,難以站立,甚至暈倒不醒等症狀,不少人都誤以為心臟病症狀大同小異及心臟病就是單一種病。事實上,「心臟病」是心臟疾病的一個統稱,例如冠心病、心律異常等都是比較常見的心臟病。由於心臟病成因不同,會導致病人患有不同種類的心臟病,當不同種類的病一旦病發,患者會出現不同的心臟病症狀,事前亦會有不同的心臟病先兆,而部份更沒有先兆。

根據衛生署公佈的數字,本港每年死亡登記的死因中,心臟病一直穩佔頭三位,僅次於癌症及肺炎。近年心臟病發數字除了上升外,更漸趨年輕化,所以不論男女都,都應及早認識心臟病成因並預防。

認識不同種類的心臟病


冠心病(冠狀動脈心臟病):  (詳情按此)

據政府公佈數字,在2022年,平均每天約有10.9人就是因冠狀動脈心臟病而死亡,佔各種心臟病中,引致死亡人數最多的一種。冠狀動脈心臟病成因是當冠狀動脈因一些原因而收窄、堵塞或硬化,血液便不易或不能通過,因而減少供給心臟的血液,令心臟出現缺氧並引致心臟病。當冠狀動脈心臟病發時,病人常會出現如心絞痛的心臟病症狀,一旦出現急性心肌梗塞,有可能會導致心臟肌肉壞死,嚴重情況下更會猝死。部份病人在第一次病發前都未必會有任何心臟病先兆,令患者防不勝防。


冠狀動脈心臟病成因及風險因素:

血管收窄、堵塞或硬化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直接成因,原凶主要與脂肪積聚及老化有關,但近年冠狀動脈心臟病發已開始出現年輕化。以下就是一些可能引致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原因:

  • 缺少運動

  • 高鹽、高糖或高脂的飲食,特別含高飽和脂肪的食物,會提高血管脂肪積聚及冠狀動脈心臟病發風險

  • 高膽固醇,過多的膽固醇會積聚在血管中,慢慢令血管收窄及動脈硬化,阻礙心臟血流

  • 高血壓,會令血管收縮,長期會增加動脈血管及心臟的負擔,加快動脈粥狀硬化

  • 糖尿病,持續的高血糖水平,易加促動脈粥狀硬化,誘發冠狀動脈心臟病

  • 肥胖,加重心臟的負擔,過多的脂肪亦易積聚在血管之中,引致冠狀動脈心臟病

  • 吸煙,香煙內的尼古丁會令血管收縮,並提高膽固醇在血液中的含量

  • 壓力,精神緊張、壓力過大都可引致血壓上升,容易引致冠狀動脈心臟病

  • 遺傳、性別及年紀,都是不可變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成因

 

冠狀動脈心臟病先兆及症狀:

冠狀動脈心臟病病人在初期心臟病發時比較常見會出現心絞痛,但實際症狀則要視乎血管的阻塞程度及病人本身是否有其他長期疾病等而定。以下是一些比較常見的早期冠狀動脈心臟病症狀:

1. 心絞痛

通常是在病人進行體力活動或病人情緒激動時而誘發。病人會感到胸口疼痛、翳悶,冠狀動脈心臟病發較嚴重時,不適或痛感會蔓延至下顎、脖子、上腹部、手臂或背部。通常在病人休息後15分鐘內或服用藥物後心臟病症狀可減輕。

2. 頭暈

冠狀動脈心臟病發時可由於大腦供血不足,病人會出現頭暈,嚴重時更會直接暈倒

3. 氣促/呼吸困難

由於心臟供血不足,病人會出現呼吸困難的心臟病症狀

4. 疲勞/四肢無力

冠狀動脈心臟病有可能導致病人心臟功能衰退,心臟病病人會因此常感到疲勞

5. 心悸

部分冠狀動脈心臟病病人會出現心律異常,嚴重更可致心室顫動,甚至於幾分鐘內死亡

6. 冒冷汗、噁心嘔吐

由於糖尿病患者、長者及女士在患上冠狀動脈心臟病後的心臟病先兆並不明顯,所以如有疑似症狀,都應盡早咨詢。另外,因部分人在冠狀動脈心臟病發前更可能完全沒有任何症狀,定期的驗身就更顯重要。


心律異常: (詳情按此)

正常靜止的情況下,一般成人的心跳率是每分鐘60至100次。心跳過快或過慢、心律紊亂等問題都屬於心律異常。導致這種心臟病成因多與心臟結構問題有關,並可分為不同類型:

1. 心室顫動

大部分心臟病猝死都是心室顫動所引致,是最危險的一種類型。這種心臟病發時,心室的肌肉會快速而不規則地收縮,導致紊亂的心跳,心臟因此不能有效地推動血液而導致腦部缺氧,病人可在短時間內就失去意識,甚至可於幾分鐘內死亡。

 

2. 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類型,在這種心臟病發時,心臟細胞發出紊亂的電流,影響到心房不受「竇房結」控制,心臟不規則、極快地收縮,影響心臟泵血液的功能。部分血液或會積聚在心房,並形成血栓,一旦進入血流可堵塞血管,可引發中風。由於部分病人可能會毫無心臟病症狀,因而增加潛在危險。

 

3. 心室性心搏過快

由於心室出現異常而引致的問題。心臟病病人會出現心跳過快的症狀,有時更可以超過每分鐘200次。這種心臟病發持續的時間有時會很短,甚至不超過30秒,病人亦可能不會出現其他心臟病先兆,因此較易被病人忽略。

 

4. 病竇症候群

心臟病發時,由於竇房結功能出現異常,引致心律不規則、心跳過慢,甚至出現短時間停止。主要心臟病成因是由於老化問題而較常見於年長病人中。但一些心臟病亦有可能影響竇房結功能,因此年輕人亦有可能患上此症。

 

5. 室上性心搏過快

心臟病發時,病人的心臟房室交界處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的電流干擾,令心跳過快,情況會突然出現之後又突然地消失,持續時間亦可由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這類型的心臟病成因較多是先天性的,早年有可能未有心臟病先兆,病徵延緩至病人成年後才出現。另外,部分病人則是後天伴隨其他心臟病而形成的。

 

這種心臟病成因及風險因素:

造成心律異常的高風險因素有很多,不少都與其他心血管疾病及個人生活習慣有關:

  • 遺傳基因失調

  • 冠狀動脈心臟病、其他心臟問題或曾進行心臟手術

  • 高血壓,使心臟負荷過重並影響心律

  • 甲狀腺失調

  • 糖尿病,如病人控制不當,有可能引致高血壓及心臟病

  • 電解質不平衡,由於血液中的電解質會影響心臟信號的傳遞

  • 濫用藥物,部分受管制或違禁藥物如可卡因可對心臟做成嚴重影響

  • 吸煙或攝取過量咖啡因,尼古丁與咖啡因都是興奮劑,會令心跳加快

  • 精神緊張、壓力過大

  • 年齡增長

  • 過量酒精

  • 貧血,血液的帶氧量不足可增加心臟的負擔

  • 睡眠窒息症,睡眠期間短暫的呼吸暫停有可能引致心跳緩慢

 

這種心臟病症狀及先兆:

以下是這類型常見的3種心臟病先兆:

  1. 心跳過快,病人會伴隨出現氣喘甚至呼吸困難、心悸、胸痛、胸悶或昏暈等,這種心臟病發嚴重時(例如心室顫動)更可能失去意識,甚至心臟病猝死。

  2. 心跳過慢,病人會感到無力、經常疲累、頭暈、氣喘等,嚴重時可能出現意識不清,甚至由於心臟病成因導致猝死。

  3. 不規則心跳,時快時慢,紊亂地跳,甚至出現漏拍,但心跳頻率屬於正常值。心臟病病人會感到胸悶、心悸或頭暈等,嚴重時更可能導致休克,甚至猝死。

部分病人的心臟病症狀不明顯亦難以察覺,而有些病人更沒有任何症狀亦沒有任何心臟病先兆,甚至是在進行體檢時才會偶然發現。


瓣膜性心臟病 (詳情按此)

心臟內共有四塊心瓣,瓣膜的開闔控制了血液流動及防止血液倒流,而二尖瓣和三尖瓣就分別負責左、右兩邊心房與心室之間的血液流動。瓣膜性心臟病就是心瓣出現病變,功能受損,引致瓣膜狹窄、脫垂、硬化,甚至破裂等。

  • 瓣膜狹窄:在瓣膜開啟時,血液應可正常通過,一旦瓣膜出現例如鈣化等病變時,未能完全開啟,血流通道會變窄,限制了供血量,亦令心臟更用力才可把血液推動,長時間影響下可引致心臟衰竭。

  • 瓣膜脫垂:當瓣膜闔上,可防止血液倒流,如瓣膜未能完全閉合,有可能造成血液倒流,又稱心瓣倒流。心瓣倒流有可能導致心臟肥大、衰竭或感染等。


先天性心臟病 (詳情按此)

顧名思義,先天性心臟病成因都是胎兒出生時就與生俱來的,主要是心臟結構出現問題。部分病人由於一直沒有出現任何心臟病先兆,或在小時候心臟病症狀不明顯,一直到成人時做驗身或出現先天性心臟病發時才發現。其中,心房中膈缺損及心室中膈缺損都是比較常見的心臟病類型。

心房中膈缺損,即左、右心房中間的間隔出現了缺口,而心室中膈缺損,則是指左、右心室中間的間隔出現缺,這兩種情況就是「心漏症」。

 

先天性心臟病成因及風險因素:

由於是先天性心臟病,所以風險都是例如基因遺傳等不可變因素。

 

先天性心臟病症狀及先兆:

細小的缺口,有可能會自然癒合,病人亦不會出現任何心臟病症狀。如缺口未能癒合,有可能導致過多血流進入肺動脈,而令肺血管承受過大壓力。先天性心臟病發初期病人可能會出現較輕微的心臟病先兆,如氣促、下肢水腫或腹部腫脹、 容易疲勞等。心漏症到後期變嚴重時,更有可能導致肺部充血及心臟衰竭。另外,長期的壓力下,可以對肺血管造成一定程度傷害,有可能導致肺動脈高血壓。

 

心肌病變

心臟肌肉主要功能與泵血有關,而心肌病變就是由於心臟肌肉出現異常而引致的心臟病。病人因遺傳或其他因素而引致心肌出現變薄、變厚或變硬等狀況,影響心肌正常運作,阻礙正常泵血,令心臟變弱,嚴重的心臟病發更可導致心臟衰竭。

 

導致心肌病變的心臟病成因有很多,主要可分為以下類型:

  1. 擴張型:病人的心室擴大,心肌厚度正常或變薄,心肌的收縮因為變得相對無力,因此未能送出足夠血液至心臟。這類型的心臟病成因與冠狀動脈、瓣膜性心臟病、藥物或酒精濫用、病毒感染或遺傳有關。

  2. 肥厚型:病人因老化、高血壓或遺傳而導致心肌變厚。當心肌變厚可令造成心腔變小,影響心臟輸出的血量變少。

  3. 限制型:屬較罕見的類型,較常於年長病人身上出現。心臟病成因與心臟的疤痕組織、澱粉樣變性、血色素沉積症、結節病或放射治療後遺症有關。病變出現時,心肌會變硬,心肌失去彈性而未能擴張會影響充血量,進而影響心搏。

  4.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另一種罕見的類型,主要心臟病成因與遺傳、先天性右心室異常或心肌炎有關。病人的右心室組織被疤痕組織或脂肪取代,導致心電傳導出現異常。一旦這種心臟病發,可誘發嚴重心律異常甚至心臟病猝死。

 

心肌病變先兆及症狀:

在早期心臟病先兆可能並不明顯,部分病人在突然出現這種心臟病發前,甚至可能不會出現任何異常。以下是一些病人可能出現的心臟病症狀:

  • 胸口痛
  • 感到疲勞
  • 頭暈
  • 心律異常
  • 呼吸困難
  • 躺下時咳嗽
  • 下肢水腫
  • 頸部靜脈腫脹

心臟衰竭

當心臟因各種原因而出現功能減弱,影響心臟泵血、供血能力,就會導致心臟衰竭。心臟病先兆可能不明顯,但當心臟衰竭惡化到一定程度時,肺部容易出現水腫,隨之而來就是肝衰竭和腎衰竭的情況,大增心臟衰竭的危險性。這類型的心臟病成因有很多:

  • 各種心臟病(心律異常、冠狀動脈、瓣膜性心臟病等)

  • 腎臟疾病

  • 糖尿病

  • 高血壓

  • 肥胖

  • 年紀增長

心臟衰竭所帶來的心臟病先兆不易察覺,一些病人甚至到心臟病發時才發覺自己患病,但其時卻已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以下是一些病人可能出現的心臟病症狀:

  • 呼吸困難、氣促

  • 持續咳嗽

  • 夜尿頻密

  • 下肢水腫

  • 運動能力下降

  • 疲勞

  • 噁心、食慾不振

  • 心律異常

  • 心悸

 

風濕性心臟病

  • 病人因感染而引致風濕熱,在傷及心臟後而誘發成風濕性心臟病

  • 可成為瓣膜性心臟病成因

 

高血壓性心臟病

長期的高血壓可對血管及心臟造成損害:

  • 動脈狹窄:當高血壓壓迫到血管時,會令血管收窄,如發生在冠狀動脈血管,有機會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

  • 左心室肥大:高血壓令心臟要更費力去泵血,長期會造成心肌增厚

  • 瓣膜性心臟病:長期高血壓可導致心瓣變形,引致心瓣閉闔出現問題

 

心臟感染

  • 感染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都可以是高血壓性心臟病成因,有可能引致病人出現心肌炎和心內膜炎等

  • 心臟病先兆:發燒、發冷、關節或肌肉痛、疲勞、 噁心、呼吸困難、氣促、原因不明的減重

 

有什麼方法驗出是否有心臟病?

 

心電圖:

主要分為靜態及動態,是非入侵性的檢驗,用於紀錄心電活動


心臟超聲波掃描:

非入侵性的檢驗,運用超聲波獲取清晰的即時心臟影像,助專家評估病人心臟結構及功能


心臟電腦掃描:

又可稱為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主要用於評估冠狀動脈鈣化情況及收窄程度


心臟磁力共振:

能提供更高品質的圖像,可一次過分析心臟結構及功能


心導管檢驗:

入侵性的檢驗,主要用於評估血管狀況,例如收窄或栓塞的程度


驗血液:

提供病人數據如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等以評估心臟病患病風險

 

常用心臟病治療選項

 

1. 藥物治療:

程度較輕的患者,可透過例如抗凝血藥等藥物去減輕心臟病發機會。另外,醫護亦會處方藥物減輕病人的心臟病症狀,例如水腫、胸口痛等。

 

2. 手術治療:

因應不同的心臟病成因,病人可選擇透過手術去改善或根治心臟病。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即通波仔)、搭橋手術、導管消融術、置換心瓣膜手術、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等都是常見用於治療心臟病的手術。

 

 

以下是一些心臟病相關常見疑問:

 

1. 病人有可能患上多於一種心臟病嗎?

由於一些心臟病可誘發其他心疾,例如風濕性心臟病,是導致瓣膜性心臟病的其中一種心臟病成因,所以病人有可能患上多於一種心臟病。

 

2. 沒有心臟病先兆的情況下,一般人有必要做檢驗嗎?

由於不少心臟病病人在患病早期時都可能沒有心臟病症狀,定期檢驗就成為了最好的預防方法,特別本身屬高危群組的人,例如肥胖、年長或有家族病史等,都應格外留意心臟病先兆。

 

3. 完整地進行驗血是否可以驗出心臟病?

部分可以,但因為不少心臟病都是結構或功能性問題,驗血並不一定可提供相關數據作心臟病症狀診斷。

 

4. 每年一次的靜態心電圖是否足以排除患心臟病的可能性?

由於只能記錄短時間內的心電活動,如果在期間病人沒出現心臟病發,心律等又沒出現異常,便未可反映病人實況。

 

5. 出現高血壓是心臟病先兆之一嗎?

有高血壓的病人不一定有心臟病,但是高血壓是心臟病成因之一。如果病人有高血壓,長期可對血管及心臟造成損害,提高患病風險。

 

6. 心臟病發時,是否一定會出現胸口痛?

每個人的心臟病成因及症狀各有差異,例如有些人病發時會出現胸悶、暈眩,而不一定會出現胸口痛的心臟病症狀。

 

7. 為什麼心臟衰竭病人易出現水腫及夜尿頻密的心臟病症狀?

由於病人心臟功能積弱,影響供血到腎臟,導致病人難以排尿去水,便會出現水腫。而到心臟病病人躺下時,血液較易流動,身體就會開始借此排出積聚的多餘水份,令心臟病病人出現尿頻。

 

8. 如果病人已出現心臟病先兆或已確診心臟病,還應做運動嗎?

這要視乎心臟病病人的嚴重情度、年紀等,但一定的運動量是保持心臟健康的重要因素。病人如果已出現心臟病症狀,應向專家咨詢運動量建議。

 

9. 心臟病檢驗可以每年做嗎?

大部分檢驗,由於是非入侵性,並沒有太多限制。但電腦掃描方面,由於病人要注射顯影劑,或心導管這種入侵性檢驗,懷疑出現心臟病先兆的病人應事先向醫護人員咨詢,充分了解當中的風險及因應個人的醫療需要進行。

 

10. 為什麼男性患心臟病風險較高?

因為女性荷爾蒙可助維持血管彈性外,亦影響血液中膽固醇水平,因此年輕女性心臟病發的相對風險較低。但當女性步入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會減少,而年長老化是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心臟病成因,年長女性患心臟病機率就會回升至與男性相約水平。

 

11. 疲勞、頭暈、呼吸困難等都是心臟病先兆,與壓力過大的病徵相似,病人應如何分辨?

由於不少心臟病症狀事實上都會與壓力過大十分相近,而延誤確診的後果可大可小。病人一旦疑似出現心臟病先兆都應盡早求醫。專家如排除病人患心臟病的可能性後,亦可盡早轉介病人以免病情加重。

 

12. 在進行心臟病手術後,病人可完全脫離藥物治療嗎?

這要視乎病人的心臟病成因及本身年齡等因素。一些病人在手術後可完全康復,而一些病人則需要長期服藥以控制心臟病發的風險。

 

13. 患有瓣膜性心臟病可能用藥物治療控制嗎?

病情較輕微的病人,可以透過藥物治療去減輕心臟病症狀。但如果病情嚴重或惡化,病人就有機會需要進行心瓣膜手術。

 

14. 如何預防心臟病發?

因大部分的心臟病成因都與退化或生活習慣有關,要有效預防心臟病,我們應盡可能保持良好習慣,例如多運動、飲食均衡、戒煙酒、保持正常作息及放鬆心情等。另外,定期驗身亦是預防心臟病發的重要一環。

 

15. 出現心臟病先兆時,我可以服用什麼市面上的藥物?

如病人出現任何心臟病症狀,應盡早求醫。一旦確診心臟病,醫護會處方合適的藥物。建議病人不應在未經確診下胡亂購買或服用心臟病藥物。 


心臟病

源於很多人對心臟病的認知,都是比較年長的病人在心臟病發時會出現胸口劇痛至面容抽搐,難以站立,甚至暈倒不醒等症狀,不少人都誤以為心臟病症狀大同小異及心臟病就是單一種病。事實上,「心臟病」是心臟疾病的一個統稱,例如冠心病、心律異常等都是比較常見的心臟病。由於心臟病成因不同,會導致病人患有不同種類的心臟病,當不同種類的病一旦病發,患者會出現不同的心臟病症狀,事前亦會有不同的心臟病先兆,而部份更沒有先兆。

根據衛生署公佈的數字,本港每年死亡登記的死因中,心臟病一直穩佔頭三位,僅次於癌症及肺炎。近年心臟病發數字除了上升外,更漸趨年輕化,所以不論男女都,都應及早認識心臟病成因並預防。

認識不同種類的心臟病


冠心病(冠狀動脈心臟病):  (詳情按此)

據政府公佈數字,在2022年,平均每天約有10.9人就是因冠狀動脈心臟病而死亡,佔各種心臟病中,引致死亡人數最多的一種。冠狀動脈心臟病成因是當冠狀動脈因一些原因而收窄、堵塞或硬化,血液便不易或不能通過,因而減少供給心臟的血液,令心臟出現缺氧並引致心臟病。當冠狀動脈心臟病發時,病人常會出現如心絞痛的心臟病症狀,一旦出現急性心肌梗塞,有可能會導致心臟肌肉壞死,嚴重情況下更會猝死。部份病人在第一次病發前都未必會有任何心臟病先兆,令患者防不勝防。


冠狀動脈心臟病成因及風險因素:

血管收窄、堵塞或硬化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直接成因,原凶主要與脂肪積聚及老化有關,但近年冠狀動脈心臟病發已開始出現年輕化。以下就是一些可能引致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原因:

  • 缺少運動

  • 高鹽、高糖或高脂的飲食,特別含高飽和脂肪的食物,會提高血管脂肪積聚及冠狀動脈心臟病發風險

  • 高膽固醇,過多的膽固醇會積聚在血管中,慢慢令血管收窄及動脈硬化,阻礙心臟血流

  • 高血壓,會令血管收縮,長期會增加動脈血管及心臟的負擔,加快動脈粥狀硬化

  • 糖尿病,持續的高血糖水平,易加促動脈粥狀硬化,誘發冠狀動脈心臟病

  • 肥胖,加重心臟的負擔,過多的脂肪亦易積聚在血管之中,引致冠狀動脈心臟病

  • 吸煙,香煙內的尼古丁會令血管收縮,並提高膽固醇在血液中的含量

  • 壓力,精神緊張、壓力過大都可引致血壓上升,容易引致冠狀動脈心臟病

  • 遺傳、性別及年紀,都是不可變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成因

 

冠狀動脈心臟病先兆及症狀:

冠狀動脈心臟病病人在初期心臟病發時比較常見會出現心絞痛,但實際症狀則要視乎血管的阻塞程度及病人本身是否有其他長期疾病等而定。以下是一些比較常見的早期冠狀動脈心臟病症狀:

1. 心絞痛

通常是在病人進行體力活動或病人情緒激動時而誘發。病人會感到胸口疼痛、翳悶,冠狀動脈心臟病發較嚴重時,不適或痛感會蔓延至下顎、脖子、上腹部、手臂或背部。通常在病人休息後15分鐘內或服用藥物後心臟病症狀可減輕。

2. 頭暈

冠狀動脈心臟病發時可由於大腦供血不足,病人會出現頭暈,嚴重時更會直接暈倒

3. 氣促/呼吸困難

由於心臟供血不足,病人會出現呼吸困難的心臟病症狀

4. 疲勞/四肢無力

冠狀動脈心臟病有可能導致病人心臟功能衰退,心臟病病人會因此常感到疲勞

5. 心悸

部分冠狀動脈心臟病病人會出現心律異常,嚴重更可致心室顫動,甚至於幾分鐘內死亡

6. 冒冷汗、噁心嘔吐

由於糖尿病患者、長者及女士在患上冠狀動脈心臟病後的心臟病先兆並不明顯,所以如有疑似症狀,都應盡早咨詢。另外,因部分人在冠狀動脈心臟病發前更可能完全沒有任何症狀,定期的驗身就更顯重要。


心律異常: (詳情按此)

正常靜止的情況下,一般成人的心跳率是每分鐘60至100次。心跳過快或過慢、心律紊亂等問題都屬於心律異常。導致這種心臟病成因多與心臟結構問題有關,並可分為不同類型:

1. 心室顫動

大部分心臟病猝死都是心室顫動所引致,是最危險的一種類型。這種心臟病發時,心室的肌肉會快速而不規則地收縮,導致紊亂的心跳,心臟因此不能有效地推動血液而導致腦部缺氧,病人可在短時間內就失去意識,甚至可於幾分鐘內死亡。

 

2. 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類型,在這種心臟病發時,心臟細胞發出紊亂的電流,影響到心房不受「竇房結」控制,心臟不規則、極快地收縮,影響心臟泵血液的功能。部分血液或會積聚在心房,並形成血栓,一旦進入血流可堵塞血管,可引發中風。由於部分病人可能會毫無心臟病症狀,因而增加潛在危險。

 

3. 心室性心搏過快

由於心室出現異常而引致的問題。心臟病病人會出現心跳過快的症狀,有時更可以超過每分鐘200次。這種心臟病發持續的時間有時會很短,甚至不超過30秒,病人亦可能不會出現其他心臟病先兆,因此較易被病人忽略。

 

4. 病竇症候群

心臟病發時,由於竇房結功能出現異常,引致心律不規則、心跳過慢,甚至出現短時間停止。主要心臟病成因是由於老化問題而較常見於年長病人中。但一些心臟病亦有可能影響竇房結功能,因此年輕人亦有可能患上此症。

 

5. 室上性心搏過快

心臟病發時,病人的心臟房室交界處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的電流干擾,令心跳過快,情況會突然出現之後又突然地消失,持續時間亦可由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這類型的心臟病成因較多是先天性的,早年有可能未有心臟病先兆,病徵延緩至病人成年後才出現。另外,部分病人則是後天伴隨其他心臟病而形成的。

 

這種心臟病成因及風險因素:

造成心律異常的高風險因素有很多,不少都與其他心血管疾病及個人生活習慣有關:

  • 遺傳基因失調

  • 冠狀動脈心臟病、其他心臟問題或曾進行心臟手術

  • 高血壓,使心臟負荷過重並影響心律

  • 甲狀腺失調

  • 糖尿病,如病人控制不當,有可能引致高血壓及心臟病

  • 電解質不平衡,由於血液中的電解質會影響心臟信號的傳遞

  • 濫用藥物,部分受管制或違禁藥物如可卡因可對心臟做成嚴重影響

  • 吸煙或攝取過量咖啡因,尼古丁與咖啡因都是興奮劑,會令心跳加快

  • 精神緊張、壓力過大

  • 年齡增長

  • 過量酒精

  • 貧血,血液的帶氧量不足可增加心臟的負擔

  • 睡眠窒息症,睡眠期間短暫的呼吸暫停有可能引致心跳緩慢

 

這種心臟病症狀及先兆:

以下是這類型常見的3種心臟病先兆:

  1. 心跳過快,病人會伴隨出現氣喘甚至呼吸困難、心悸、胸痛、胸悶或昏暈等,這種心臟病發嚴重時(例如心室顫動)更可能失去意識,甚至心臟病猝死。

  2. 心跳過慢,病人會感到無力、經常疲累、頭暈、氣喘等,嚴重時可能出現意識不清,甚至由於心臟病成因導致猝死。

  3. 不規則心跳,時快時慢,紊亂地跳,甚至出現漏拍,但心跳頻率屬於正常值。心臟病病人會感到胸悶、心悸或頭暈等,嚴重時更可能導致休克,甚至猝死。

部分病人的心臟病症狀不明顯亦難以察覺,而有些病人更沒有任何症狀亦沒有任何心臟病先兆,甚至是在進行體檢時才會偶然發現。


瓣膜性心臟病 (詳情按此)

心臟內共有四塊心瓣,瓣膜的開闔控制了血液流動及防止血液倒流,而二尖瓣和三尖瓣就分別負責左、右兩邊心房與心室之間的血液流動。瓣膜性心臟病就是心瓣出現病變,功能受損,引致瓣膜狹窄、脫垂、硬化,甚至破裂等。

  • 瓣膜狹窄:在瓣膜開啟時,血液應可正常通過,一旦瓣膜出現例如鈣化等病變時,未能完全開啟,血流通道會變窄,限制了供血量,亦令心臟更用力才可把血液推動,長時間影響下可引致心臟衰竭。

  • 瓣膜脫垂:當瓣膜闔上,可防止血液倒流,如瓣膜未能完全閉合,有可能造成血液倒流,又稱心瓣倒流。心瓣倒流有可能導致心臟肥大、衰竭或感染等。


先天性心臟病 (詳情按此)

顧名思義,先天性心臟病成因都是胎兒出生時就與生俱來的,主要是心臟結構出現問題。部分病人由於一直沒有出現任何心臟病先兆,或在小時候心臟病症狀不明顯,一直到成人時做驗身或出現先天性心臟病發時才發現。其中,心房中膈缺損及心室中膈缺損都是比較常見的心臟病類型。

心房中膈缺損,即左、右心房中間的間隔出現了缺口,而心室中膈缺損,則是指左、右心室中間的間隔出現缺,這兩種情況就是「心漏症」。

 

先天性心臟病成因及風險因素:

由於是先天性心臟病,所以風險都是例如基因遺傳等不可變因素。

 

先天性心臟病症狀及先兆:

細小的缺口,有可能會自然癒合,病人亦不會出現任何心臟病症狀。如缺口未能癒合,有可能導致過多血流進入肺動脈,而令肺血管承受過大壓力。先天性心臟病發初期病人可能會出現較輕微的心臟病先兆,如氣促、下肢水腫或腹部腫脹、 容易疲勞等。心漏症到後期變嚴重時,更有可能導致肺部充血及心臟衰竭。另外,長期的壓力下,可以對肺血管造成一定程度傷害,有可能導致肺動脈高血壓。

 

心肌病變

心臟肌肉主要功能與泵血有關,而心肌病變就是由於心臟肌肉出現異常而引致的心臟病。病人因遺傳或其他因素而引致心肌出現變薄、變厚或變硬等狀況,影響心肌正常運作,阻礙正常泵血,令心臟變弱,嚴重的心臟病發更可導致心臟衰竭。

 

導致心肌病變的心臟病成因有很多,主要可分為以下類型:

  1. 擴張型:病人的心室擴大,心肌厚度正常或變薄,心肌的收縮因為變得相對無力,因此未能送出足夠血液至心臟。這類型的心臟病成因與冠狀動脈、瓣膜性心臟病、藥物或酒精濫用、病毒感染或遺傳有關。

  2. 肥厚型:病人因老化、高血壓或遺傳而導致心肌變厚。當心肌變厚可令造成心腔變小,影響心臟輸出的血量變少。

  3. 限制型:屬較罕見的類型,較常於年長病人身上出現。心臟病成因與心臟的疤痕組織、澱粉樣變性、血色素沉積症、結節病或放射治療後遺症有關。病變出現時,心肌會變硬,心肌失去彈性而未能擴張會影響充血量,進而影響心搏。

  4.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另一種罕見的類型,主要心臟病成因與遺傳、先天性右心室異常或心肌炎有關。病人的右心室組織被疤痕組織或脂肪取代,導致心電傳導出現異常。一旦這種心臟病發,可誘發嚴重心律異常甚至心臟病猝死。

 

心肌病變先兆及症狀:

在早期心臟病先兆可能並不明顯,部分病人在突然出現這種心臟病發前,甚至可能不會出現任何異常。以下是一些病人可能出現的心臟病症狀:

  • 胸口痛
  • 感到疲勞
  • 頭暈
  • 心律異常
  • 呼吸困難
  • 躺下時咳嗽
  • 下肢水腫
  • 頸部靜脈腫脹

心臟衰竭

當心臟因各種原因而出現功能減弱,影響心臟泵血、供血能力,就會導致心臟衰竭。心臟病先兆可能不明顯,但當心臟衰竭惡化到一定程度時,肺部容易出現水腫,隨之而來就是肝衰竭和腎衰竭的情況,大增心臟衰竭的危險性。這類型的心臟病成因有很多:

  • 各種心臟病(心律異常、冠狀動脈、瓣膜性心臟病等)

  • 腎臟疾病

  • 糖尿病

  • 高血壓

  • 肥胖

  • 年紀增長

心臟衰竭所帶來的心臟病先兆不易察覺,一些病人甚至到心臟病發時才發覺自己患病,但其時卻已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以下是一些病人可能出現的心臟病症狀:

  • 呼吸困難、氣促

  • 持續咳嗽

  • 夜尿頻密

  • 下肢水腫

  • 運動能力下降

  • 疲勞

  • 噁心、食慾不振

  • 心律異常

  • 心悸

 

風濕性心臟病

  • 病人因感染而引致風濕熱,在傷及心臟後而誘發成風濕性心臟病

  • 可成為瓣膜性心臟病成因

 

高血壓性心臟病

長期的高血壓可對血管及心臟造成損害:

  • 動脈狹窄:當高血壓壓迫到血管時,會令血管收窄,如發生在冠狀動脈血管,有機會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

  • 左心室肥大:高血壓令心臟要更費力去泵血,長期會造成心肌增厚

  • 瓣膜性心臟病:長期高血壓可導致心瓣變形,引致心瓣閉闔出現問題

 

心臟感染

  • 感染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都可以是高血壓性心臟病成因,有可能引致病人出現心肌炎和心內膜炎等

  • 心臟病先兆:發燒、發冷、關節或肌肉痛、疲勞、 噁心、呼吸困難、氣促、原因不明的減重

 

有什麼方法驗出是否有心臟病?

 

心電圖:

主要分為靜態及動態,是非入侵性的檢驗,用於紀錄心電活動


心臟超聲波掃描:

非入侵性的檢驗,運用超聲波獲取清晰的即時心臟影像,助專家評估病人心臟結構及功能


心臟電腦掃描:

又可稱為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主要用於評估冠狀動脈鈣化情況及收窄程度


心臟磁力共振:

能提供更高品質的圖像,可一次過分析心臟結構及功能


心導管檢驗:

入侵性的檢驗,主要用於評估血管狀況,例如收窄或栓塞的程度


驗血液:

提供病人數據如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等以評估心臟病患病風險

 

常用心臟病治療選項

 

1. 藥物治療:

程度較輕的患者,可透過例如抗凝血藥等藥物去減輕心臟病發機會。另外,醫護亦會處方藥物減輕病人的心臟病症狀,例如水腫、胸口痛等。

 

2. 手術治療:

因應不同的心臟病成因,病人可選擇透過手術去改善或根治心臟病。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即通波仔)、搭橋手術、導管消融術、置換心瓣膜手術、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等都是常見用於治療心臟病的手術。

 

 

以下是一些心臟病相關常見疑問:

 

1. 病人有可能患上多於一種心臟病嗎?

由於一些心臟病可誘發其他心疾,例如風濕性心臟病,是導致瓣膜性心臟病的其中一種心臟病成因,所以病人有可能患上多於一種心臟病。

 

2. 沒有心臟病先兆的情況下,一般人有必要做檢驗嗎?

由於不少心臟病病人在患病早期時都可能沒有心臟病症狀,定期檢驗就成為了最好的預防方法,特別本身屬高危群組的人,例如肥胖、年長或有家族病史等,都應格外留意心臟病先兆。

 

3. 完整地進行驗血是否可以驗出心臟病?

部分可以,但因為不少心臟病都是結構或功能性問題,驗血並不一定可提供相關數據作心臟病症狀診斷。

 

4. 每年一次的靜態心電圖是否足以排除患心臟病的可能性?

由於只能記錄短時間內的心電活動,如果在期間病人沒出現心臟病發,心律等又沒出現異常,便未可反映病人實況。

 

5. 出現高血壓是心臟病先兆之一嗎?

有高血壓的病人不一定有心臟病,但是高血壓是心臟病成因之一。如果病人有高血壓,長期可對血管及心臟造成損害,提高患病風險。

 

6. 心臟病發時,是否一定會出現胸口痛?

每個人的心臟病成因及症狀各有差異,例如有些人病發時會出現胸悶、暈眩,而不一定會出現胸口痛的心臟病症狀。

 

7. 為什麼心臟衰竭病人易出現水腫及夜尿頻密的心臟病症狀?

由於病人心臟功能積弱,影響供血到腎臟,導致病人難以排尿去水,便會出現水腫。而到心臟病病人躺下時,血液較易流動,身體就會開始借此排出積聚的多餘水份,令心臟病病人出現尿頻。

 

8. 如果病人已出現心臟病先兆或已確診心臟病,還應做運動嗎?

這要視乎心臟病病人的嚴重情度、年紀等,但一定的運動量是保持心臟健康的重要因素。病人如果已出現心臟病症狀,應向專家咨詢運動量建議。

 

9. 心臟病檢驗可以每年做嗎?

大部分檢驗,由於是非入侵性,並沒有太多限制。但電腦掃描方面,由於病人要注射顯影劑,或心導管這種入侵性檢驗,懷疑出現心臟病先兆的病人應事先向醫護人員咨詢,充分了解當中的風險及因應個人的醫療需要進行。

 

10. 為什麼男性患心臟病風險較高?

因為女性荷爾蒙可助維持血管彈性外,亦影響血液中膽固醇水平,因此年輕女性心臟病發的相對風險較低。但當女性步入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會減少,而年長老化是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心臟病成因,年長女性患心臟病機率就會回升至與男性相約水平。

 

11. 疲勞、頭暈、呼吸困難等都是心臟病先兆,與壓力過大的病徵相似,病人應如何分辨?

由於不少心臟病症狀事實上都會與壓力過大十分相近,而延誤確診的後果可大可小。病人一旦疑似出現心臟病先兆都應盡早求醫。專家如排除病人患心臟病的可能性後,亦可盡早轉介病人以免病情加重。

 

12. 在進行心臟病手術後,病人可完全脫離藥物治療嗎?

這要視乎病人的心臟病成因及本身年齡等因素。一些病人在手術後可完全康復,而一些病人則需要長期服藥以控制心臟病發的風險。

 

13. 患有瓣膜性心臟病可能用藥物治療控制嗎?

病情較輕微的病人,可以透過藥物治療去減輕心臟病症狀。但如果病情嚴重或惡化,病人就有機會需要進行心瓣膜手術。

 

14. 如何預防心臟病發?

因大部分的心臟病成因都與退化或生活習慣有關,要有效預防心臟病,我們應盡可能保持良好習慣,例如多運動、飲食均衡、戒煙酒、保持正常作息及放鬆心情等。另外,定期驗身亦是預防心臟病發的重要一環。

 

15. 出現心臟病先兆時,我可以服用什麼市面上的藥物?

如病人出現任何心臟病症狀,應盡早求醫。一旦確診心臟病,醫護會處方合適的藥物。建議病人不應在未經確診下胡亂購買或服用心臟病藥物。 


2
【心房顫動的種類】
心房顫動的種類 根據心律不正持續的時間及狀況,心房顫動可分為三大類: -陣發性 狀況會維持數分鐘至數小時,甚至長達一個星期。心房顫動症狀會逐漸消失,亦有可能需要進行治療才可以解決 -持續性 狀況會持續超過七天,患者需要進行藥物治療或電擊才可以令心跳回復正常 -永久性 是由陣發性及持續性心房顫動經過一段長時間發展而成,患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來控制心律和預防血栓的形成心房顫動的成因年齡及姓名是患上心房顫動的主要不可控因素,有七成心房顫動患者都是大於65歲,而且大多計數為男性。此外,曾過中風及患上心血管疾病、心臟衰竭、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衰竭、肥胖或甲狀腺疾病的患者都會增加患上心房顫動的風險心房顫動的危害- 血栓形成:心房顫動病發時會失去心房的收縮功能,血液在心房內容易成血栓,血栓可隨著血液至全身各處,導致血液不能流向腦部而令患者中風。年齡小於60歲的心房顫動病人,中風的機率為1%左右,而在60至75歲以上的病人,中風的機率為 2%。如果患者同時擁有其他高危因素,中風的機率可增至4%。導致心房顫動患者中風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曾患上其他心血管疾病等- 心房顫動會導致心率跳得快 或 心律不正,會令患者感到心悸- 心房收縮功能逐漸失去- 長期心率過快會導致心臟衰竭- 心房顫動患者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