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心臟科輪候再延長 醫療機構推社區篩查計劃助基層防患未然

疫情下心臟科輪候再延長 醫療機構推社區篩查計劃助基層防患未然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公立醫院自2020年起,因應疫情暫停非緊急手術服務,心臟專科門診新症的輪候時間長達一年以上,有心臟問題的病人或許無法及時就醫,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有醫療機構有意在公私營醫療之間扮演中間角色,兩年前已推出的「通波仔手術計劃」手術予有需要的病人,並推出社區篩查計劃,有見疫情持續,該機構計劃在2023年將社區篩查計劃升級,一年進行6次社區篩查,預計約700人受惠。

醫療劵無法完全減輕基層長者負擔

今年72歲的譚女士,在公屋居住,曾有過家族病史,母親因心臟病去世。自身亦經常有心臟不適、容易氣喘和疲勞等問題,但因以往經歷過在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過長,又無法負擔得起私營機構的醫療費用,遲遲沒有到醫院進行檢查。

問到為何沒有使用政府醫療劵減輕部分醫療負擔,譚女士坦言日常需要用到醫療劵的情況有很多,如看牙科、中醫等,當中需要支付的費用並不少,根本沒能剩下多少額度能支付心臟檢查的開支。正好在今年遇上一個計劃在她家附近開設社區中心,便參與了社區篩查計劃。經專科診斷後發現她患有尖瓣逆流、高膽固醇等疾病,現時經中心轉介到公立醫院專科門診排期,但輪候時間仍需等到2024年。

為減輕病人及公營機構壓力

在本港致命疾病中,心臟病排行第三位。根據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統計自疫情起,每年因心臟病的死亡人數明顯上升,2021年死亡人數為6595人,較疫情前增加約500人。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自2020年2月聯同嘉諾撒醫院發起,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更快捷,優惠價的「通波仔」手術,希望能縮短疫情下病人輪候公立醫院的時間,計劃目前共逾2,000位患者受患。同年11月服務正式恆常化,展開第二階段,推出免費社區篩查計劃,包括心臟超聲波,找出隱形患者,提供康復支援。

社區篩查計劃明年增至6次 找出心臟病隱形患者

有見疫情持續,今年5月更拓展檢查覆蓋範圍,推出涵蓋心臟、腦血管預防中風檢查計劃,務求讓各階層市民均可受惠,盡早獲得醫治。預計第三階段於2023年將社區篩查計劃升級,一年進行6次社區篩查,預料到時約700人受惠。

公院輪候時間過長 小病拖成大病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暨心臟專科曾子欣醫生認為,現時公立醫院的輪侯時間過長,心臟病患者容易小病拖成大病,「原本只要食藥就解決到嘅問題,變到要做手術先解決到。」

他希望有關計劃能給予市民多個選擇,同時減輕公營醫療和病人的負擔他。他以行車隧道作比喻,「公立醫院似紅遂,價錢便宜,但因服務人士眾多,輪候時間需時;私院則如西遂,價錢較貴,但輪候時間較快,而我哋嘅『通波仔手術計劃』則如東遂。」他認為介乎於兩者之間,比公立醫院輪候時間快,價錢卻比私立醫院便宜。

社協呼籲加強公私營合作走入社區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總幹事連瑋翹認為,「通波仔手術計劃」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以公私營合作的方式走入社區,直接為有需要病人提供轉介服務,有助於紓緩公營醫療壓力,但若果要根治香港的醫療問題,應要從兩大問題著手。

他指出,第一是人口老化問題。香港長者人數每年增加五、六萬人,一名長者有機會身兼多種疾病,「一個長者同時睇緊七科、八科專科都並唔罕見,而當一個病人唔喺睇緊一個醫生,而係睇緊六、七個醫生嘅時候,醫療需求其實喺非常之大。」

第二,是長者對預防疾病和健康意識貧乏。連瑋翹表示,在推行長者預防疾病時遇上很多問題,「因為基層長者大多嘅健康素養較低,進行檢查嘅動機亦相對低。另外,因社區預防風氣唔盛行,長者有時未必有病,但係想預早檢查,都搵唔到有相應服務。」他認為,加強公私營協作是較可行的方式推行基層長者醫療預防等措施,能有助於整個醫療制度的持續性。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呼籲社區各界與他們一同關注心臟病患,承諾未來服務將會繼續拓展,希望將來可以提供到更多與心臟疾病相關的手術以「優惠價」給有需要的病患。

內容轉載:香港01

公立醫院自2020年起,因應疫情暫停非緊急手術服務,心臟專科門診新症的輪候時間長達一年以上,有心臟問題的病人或許無法及時就醫,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有醫療機構有意在公私營醫療之間扮演中間角色,兩年前已推出的「通波仔手術計劃」手術予有需要的病人,並推出社區篩查計劃,有見疫情持續,該機構計劃在2023年將社區篩查計劃升級,一年進行6次社區篩查,預計約700人受惠。

醫療劵無法完全減輕基層長者負擔

今年72歲的譚女士,在公屋居住,曾有過家族病史,母親因心臟病去世。自身亦經常有心臟不適、容易氣喘和疲勞等問題,但因以往經歷過在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過長,又無法負擔得起私營機構的醫療費用,遲遲沒有到醫院進行檢查。

問到為何沒有使用政府醫療劵減輕部分醫療負擔,譚女士坦言日常需要用到醫療劵的情況有很多,如看牙科、中醫等,當中需要支付的費用並不少,根本沒能剩下多少額度能支付心臟檢查的開支。正好在今年遇上一個計劃在她家附近開設社區中心,便參與了社區篩查計劃。經專科診斷後發現她患有尖瓣逆流、高膽固醇等疾病,現時經中心轉介到公立醫院專科門診排期,但輪候時間仍需等到2024年。

為減輕病人及公營機構壓力

在本港致命疾病中,心臟病排行第三位。根據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統計自疫情起,每年因心臟病的死亡人數明顯上升,2021年死亡人數為6595人,較疫情前增加約500人。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自2020年2月聯同嘉諾撒醫院發起,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更快捷,優惠價的「通波仔」手術,希望能縮短疫情下病人輪候公立醫院的時間,計劃目前共逾2,000位患者受患。同年11月服務正式恆常化,展開第二階段,推出免費社區篩查計劃,包括心臟超聲波,找出隱形患者,提供康復支援。

社區篩查計劃明年增至6次 找出心臟病隱形患者

有見疫情持續,今年5月更拓展檢查覆蓋範圍,推出涵蓋心臟、腦血管預防中風檢查計劃,務求讓各階層市民均可受惠,盡早獲得醫治。預計第三階段於2023年將社區篩查計劃升級,一年進行6次社區篩查,預料到時約700人受惠。

公院輪候時間過長 小病拖成大病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暨心臟專科曾子欣醫生認為,現時公立醫院的輪侯時間過長,心臟病患者容易小病拖成大病,「原本只要食藥就解決到嘅問題,變到要做手術先解決到。」

他希望有關計劃能給予市民多個選擇,同時減輕公營醫療和病人的負擔他。他以行車隧道作比喻,「公立醫院似紅遂,價錢便宜,但因服務人士眾多,輪候時間需時;私院則如西遂,價錢較貴,但輪候時間較快,而我哋嘅『通波仔手術計劃』則如東遂。」他認為介乎於兩者之間,比公立醫院輪候時間快,價錢卻比私立醫院便宜。

社協呼籲加強公私營合作走入社區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總幹事連瑋翹認為,「通波仔手術計劃」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以公私營合作的方式走入社區,直接為有需要病人提供轉介服務,有助於紓緩公營醫療壓力,但若果要根治香港的醫療問題,應要從兩大問題著手。

他指出,第一是人口老化問題。香港長者人數每年增加五、六萬人,一名長者有機會身兼多種疾病,「一個長者同時睇緊七科、八科專科都並唔罕見,而當一個病人唔喺睇緊一個醫生,而係睇緊六、七個醫生嘅時候,醫療需求其實喺非常之大。」

第二,是長者對預防疾病和健康意識貧乏。連瑋翹表示,在推行長者預防疾病時遇上很多問題,「因為基層長者大多嘅健康素養較低,進行檢查嘅動機亦相對低。另外,因社區預防風氣唔盛行,長者有時未必有病,但係想預早檢查,都搵唔到有相應服務。」他認為,加強公私營協作是較可行的方式推行基層長者醫療預防等措施,能有助於整個醫療制度的持續性。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呼籲社區各界與他們一同關注心臟病患,承諾未來服務將會繼續拓展,希望將來可以提供到更多與心臟疾病相關的手術以「優惠價」給有需要的病患。

內容轉載:香港01

分享
0
電腦掃描 徹底找出心臟血管問題
放射科專科醫生徐偉聰表示,用於心臟檢查上,電腦掃描可粗略分為使用顯影劑和不使用顯影劑兩大類,「近年亦有較新的『雙能量電腦掃描』 和『血流儲備分數造影』(CT-FFR),能提供更多資訊,幫助醫生作出診斷。」功能不斷進化不使用顯影劑的電腦掃描,可以找出心臟血管有否鈣化點,從而計算鈣化分數,分數愈高血管收窄的可能性愈大;至於使用顯影劑的電腦掃描 可得出更多資訊,例如整條血管的走勢、有沒有收窄、收窄的程度屬輕微、嚴重,甚至完全堵塞都可看清楚。徐偉聰補充,「CT-FFR則為最新技術, 透過AI分析可得知血流有否受影響,令心臟肌肉缺血等。這並不能單靠收窄多少去估計,因為有時候中度的收窄,已令血流變差。」一般來說,當 血管收窄超過五成,便有可能令血流變差,影響心臟功能,出現心絞痛等徵狀。有助監察病情除了用作診斷,由於電腦掃描可判斷血管阻塞的嚴重程度,有助醫生決定治療方案,或者計劃手術。徐偉聰解釋,「例如有哪些血管要放入支 架、哪些可以繼續觀察,用藥控制病情。另外,患者亦可定期接受電腦掃描檢查,觀察血管鈣化點變化,即知道控病情況,如有惡化可及早處理。」 此外,心臟電腦掃描其實也可看到附近組織的狀況,例如心瓣、大動脈、心膜、氣管、骨骼等,例如有輕微肺炎、心瓣有鈣化點都可找到,能更全 面評估胸口痛的原因。檢查過程簡單電腦掃描的檢查過程簡短,只需十數秒便完成,不過準備的時間相對較長。徐偉聰指,「我們要向接受檢查人士講解風險、注射顯影劑、教導 如何閉氣等,所以整個過程約需半小時。」另外,患者接受檢查前要禁食4小時,亦要告訴醫生正服用的藥物,如正使用糖尿病藥二甲雙胍則需要停 藥,「如果接受檢查人士心跳較快,有可能會處方藥物暫時減慢心跳,或會跟患者本身使用的心臟藥物相沖,所以溝通十分重要。」如有敏感病歷 或腎功能有問題的患者需要特別留意,因為顯影劑會帶來不良影響,事前必須與醫生商量。嚴重收窄未必有徵狀徐偉聰分享一些做心臟電腦掃描的個案,「最近有不少人本身並沒有相關病歷,但因要接種新冠疫苗而先做一次檢查。檢查結果發現有幾位患 者的情況頗嚴重,其中一位更是3條冠狀動脈都出現七至八成收窄。」因此沒有相關病徵不等於心臟機能正常,大家不應掉以輕心。如有任何懷疑, 應及早求醫。內容轉載:AM730
【通波仔 | 心臟病患者公立醫院輪候長達96星期!推貼地價私院通波仔手術 + 免費長者心臟篩查】
在香港,心臟病是三號殺手,當中種類繁多,最常見的有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等。此病可以從多方面因素引致,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等高危因素,有時患者會在短時間內病發後猝死,死亡率已達10年來的高位!可是這樣並不代表不能預防,又或者病發就會立刻死亡,做好篩查或治療同樣有得救!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就推出「通波仔手術計劃」,已幫助逾千人安排通波仔,更讓患者以公立醫院價錢在私營醫院做手術,同時亦為高危人士做篩查,減低患病風險!高血壓、高膽固醇均有患病風險!香港近半人口為心臟病高危人士?心臟病堪稱本港三號殺手,在2021年的數據顯示,每天平均約有10.7人因冠心病而死亡!而高血壓、高膽固醇均為常見心臟病高危因素,究竟全港有多少人屬於高危一族?根據2020至2022的健康調查,在15至84歲人士中,有51.9%的人患高膽固醇,29.5%的人有高血壓問題,當中65歲至84歲人士中,每10個就有6個受此困擾,綜合各種數據,香港有近半人屬於心臟病高危人士!醫生會因應患者的情況而安排治療,能及早發現的患者或可以控制飲食防止病情惡化,但一旦情況危急,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就是一個常見的治療方案。及時進行手術,打通被血栓阻塞的血管,可以減低急性病發及死亡風險。不過,往往有需要的患者有很多,在公立醫院輪候做手術的時間非常長,在云云病情穩定的患者中,他們有機會要等86至96星期之久!治療的等待時間以年計,當中難以確保患者的情況會否轉差,對他們而言十分危險及充滿不確定性。計劃助加快治療+篩查!公院價可到私院「通波仔」?私營醫院的手術及醫療費用比公立醫院昂貴得多,並非人人負擔得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就訪問了654名接受「通波仔」手術的冠心病患者,有近半(47.5%)的受訪者指會因為未能負擔私院治療費用,而選擇拖延治療,等待公立醫院的安排,即使病情有機會惡化亦無計可施。不過現時有很多機構可以透過不同計劃彌補這方面的不足;自2020年開始,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就推出「通波仔手術計劃」,讓患者以$88,000這個接近公營醫院的手術費用,於私營醫院做「通波仔」手術,而且門檻十分低,只要持有香港身份證,連醫院轉介信都不用就可以進行手術,至今已有共千個患者受惠!通波仔手術計劃還有一條龍跟進服務,手術前後的諮詢及會診都安排妥當,甚至可以專車接送患者入院做手術!曾有一名年約50歲,任職銀行業的男患者劉先生本身已患高血壓、高膽固醇約10年,一直於公立醫院覆診。直到今年年中做身體檢查,發現心電圖有異樣,當時亦周不時感到心口不適,於7月獲轉介到公院排期,但被安排至2024年初才可看症,至少要等大半年!不過9月底患者仍然感到不舒服,再檢查發現3條主要心血管中,一條已塞70%至90%,另外兩條亦分別中等及輕微阻塞,如果仍等待公立醫院排期並不理想!經他人推薦下得知「通波仔手術計劃」,並於同月看症及完成「通波仔」,身體的不適才能大大改善。心臟病是一個死亡風險極高的疾病,及早發現及防免於未然是十分重要!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亦有以平價安排心臟電腦掃描服務,有需要人士以$4,800就可進行檢查及會見醫生,及時發現有心臟問題的話,就可經醫生評估是否需要做「通波仔」或搭橋手術。另外,中心亦聯同SoCO社區組織協會、旺角街坊會、循道愛華耆樂中心、香港明愛、中華便以利會恩慈長者鄰舍中心、白田浸信會及香港家庭福利會聯絡基層市民,為65歲或以上長者進行免費社區心臟篩查,提供醫護資源提供篩查及轉介服務,至今已有1,061位長者受助!有需要的老友記們都可以查詢一下有關機構,讓自己求個安心。詳情【優惠價「通波仔」】1. 價錢:$88,000 優惠價於私營醫院做「通波仔」2. 條件;只需持有本港身份證,無需醫院轉介信亦可進行手術【一條龍服務】步驟:1. 快速問診諮詢2. 專車接送入院3. 進行手術4. 術後免費門診5. 轉介至醫管局覆診【優惠價心臟檢查】1. 價錢:$4,800進行心臟電腦掃描及會見心臟科專科醫生資料來源:etnet
2
急性胸痛評估-拆心臟病計時炸彈
自2020年11月開始,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幫助冠心病患者以相宜價錢做「通波仔」手術,目前已有555位患者受惠。中心將加入一站式急性胸痛評估服務,同時得到大鴻輝慈善基金資助,患者真正能夠以公院的預估費用做手術,並進一步紓緩公營醫療的壓力。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資深心臟科護士陳文偉表示,疫情下公院「爆煲」,非緊急手術暫停,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堵塞猶如「計時炸彈」,隨時因血管嚴重堵塞而心肌梗塞,由非緊急演變成緊急個案,「目前救護車及急症室服務有可能令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延緩及時治療的時機,手術因而變得複雜,患者承受更大的風險,甚至猝死。早前就有一個個案,他有胸口不適徵狀,檢查後發現心臟血管有多處堵塞,最後通波仔時要植入多達9個支架,若沒有及時處理,後果不堪設想。」延遲治療效果較差於2020年初,本地已有研究指出,心肌梗塞患者由出現病徵至接觸到醫護人員的時間,疫情出現前主要為少於1小時及1至3小時,疫情出現後則明顯延長至3至6小時及6至12小時為主。臨床結果亦發現,疫情後組別患者較多出現處理手法較複雜,或臨床結果較差,包括院內死亡、心因性休克、持續心室性心搏過速或心室纖維性顫動,以及要使用心臟機械輔助的情況。評估檢查手術一條龍為進一步紓緩公營醫療的壓力,嘉諾撒醫院門診、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於尖沙咀及中環的社區門診,將提供一站式急性胸痛評估服務。陳文偉指,受胸痛困擾的人士,可致電24小時熱線9722 0151,心臟科專科護士將作電話初步評估,有需要便會盡快安排見醫生和作相關檢查,如靜態或動態心電圖、超聲波、心臟酵素、心血管電腦掃描等。「如情況嚴重,將盡快安排患者到醫院接受緊急手術。曾試過最快的個案是早上見醫生,下午做手術,只要人手和手術室安排得到,都會盡早為患者處理。」真正公院價由於「嘉家護心2022」得到資助,合資格患者只需支付公營醫院的預估費用做通波仔手術。而醫院和醫生則以成本價和優惠價收費,當中的差額由大鴻輝基金負責。嘉諾撒醫院總經理許小虎博士指,「計劃將於4月開始接受申請和評估,目標資助人數為100人,估計每個個案補貼約二至三萬港元。視乎疫情發展和計劃成效,將來或繼續資助。」資助對象方面,無論是現時因疫情而延後通波仔的公院病人、經過醫生評估適合通波仔的病人,以及經過上述胸痛評估需要通波仔的病人,都適合申請。內容轉載:AM730
3
免費篩查 及早發現心臟病
免費篩查 及早發現心臟病(左起)連瑋翹、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林逸賢及曾子欣。本港心臟病患者逐年遞增,公營醫療系統中,無論新症輪候時間、檢查輪候時間還是等待手術治療的時間都愈來愈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暖心行動」將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恆常化,希望幫助基層市民及早發現心臟問題,避免急性發作始治療。自疫情起,本港每年因心臟病死亡的數字有所上升,2021年達6,595人,較疫情前增加約500人,部分原因是集中資源抗疫,影響部分公院的非緊急服務,病人覆診也可能延期。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表示,「雖然半緊急新症可於4至7周內見到醫生,但穩定新症輪候時間長達142星期,情況並不理想。主流醫學講求『治未病』,當出現風險因素就應該要處理。輪候時間長或令病情惡化,甚至變急症入院,即本來可用藥控病變成要手術治療,對醫院和病人都不是好事。」篩查活動恆常化暖心行動在疫情初期展開,希望幫助分流公院患者,可及早接受心臟電腦掃描及「通波仔」治療,紓緩公院壓力及收窄公私營醫療失衡的問題。來年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將恆常化,計劃舉行6次篩查活動,預計約700名長者受惠,長者及家有長者人士不妨留意。檢查項目包括心臟超聲波、心房顫動、空腹血糖、空腹膽固醇、血壓及蛋白尿等。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形容,參加活動等於免費看了一次醫生,並可及早了解心臟問題;呼籲更多社區組織響應,合作舉行篩查活動,讓基層受惠。轉介97名較嚴重患者林逸賢總結過往社區免費心臟篩查結果,727名接受篩查的人士,平均年齡為70.5歲,幾乎沒有人可避免「三高」,24%人有高血壓、35%人有高膽固醇,高血糖的亦有41%,增加冠心病風險,「檢查亦找出17人患有心房顫動,他們比一般人較易中風,可使用薄血藥作預防;193人驗出高尿蛋白,要留意腎臟健康。此外,多達300人有心臟瓣膜問題,大部分屬輕微血液反流,惟長遠可引致心臟衰竭,可考慮微創手術處理避免惡化。」篩查活動最後為97名有較嚴重心臟問題而不自知的患者發出轉介信,到政府或其他私營醫療專科跟進。其中一位是72歲的譚女士,間中感胸口不適,於是參加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與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合作的心臟篩查活動,結果發現有尖瓣倒流及高膽固醇。免費篩查 及早發現心臟病便攜式心臟超聲波儀器可助快速完成心臟疾病篩查。加強基層健康教育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連瑋翹希望政府審視公營醫療系統問題對症下藥,「現時醫療資源已經不足,而香港有人口老化趨勢,將來醫療需求增加,需要增撥更多資源,減低輪候時間,病向淺中醫也有助減低日後醫療需求。另應加強推行公私營協作,例如擴闊涵蓋範圍至通波仔等心臟手術;加強基層醫療與健康教育,讓大眾包括長者認識更多疾病預防知識,養成恆常檢查的習慣。」內容轉載: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