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誘發心臟問題?心臟病患者要小心

新冠肺炎誘發心臟問題?心臟病患者要小心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隨著口罩令解除,我們已處於後疫情時代,不少人於染疫後均出現長新冠症狀,除一般我們了解的腦霧、容易疲倦外,新冠肺炎亦可能影響心臟。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指出,不少人於染疫後出現心口痛或心跳加快等問題,而心臟病人的問題更甚,他建議,強健心臟可以由運動開始,但就要逐步鍛煉,亦要適可而止。

來源報導:AM730
隨著口罩令解除,我們已處於後疫情時代,不少人於染疫後均出現長新冠症狀,除一般我們了解的腦霧、容易疲倦外,新冠肺炎亦可能影響心臟。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指出,不少人於染疫後出現心口痛或心跳加快等問題,而心臟病人的問題更甚,他建議,強健心臟可以由運動開始,但就要逐步鍛煉,亦要適可而止。

來源報導:AM730
分享
0
【縮短輪候通波仔 避免心臟病發】
據人口健康調查數字,心臟病正影響最少10萬港人,其中常見的冠心病如急性病發,可致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猝死等嚴重併發症。嚴重冠心病患者須盡快通波仔,減低病發和死亡風險。惟公院手術輸候時間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藉過去的經驗,希望政府進一步加強公私營協作,讓患者可及時處理這「計時炸彈」。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指出,心臟病在香港比想像中普遍,2020至2022年人口健康調查發現,香港15至84歲人士中,51.9%有高膽固醇、29.5%人高血壓,推算現時有近45%人屬心臟病高危人士。兩成屬嚴重個案是於2020年疫情期間開始、讓正於公院輪候通波仔病人能夠以貼近公院價錢,於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接受通波仔手術的一個計劃,至今已處理了1,000宗個案。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通波仔手術計劃」年齡最小的個案只有31歲;而需要安裝4個或以上支架的嚴重個案佔21.5%,為數不少,情況最壞的個案更植入了8個支架,當時手術可謂刻不容緩。」及早「拆彈」其中一位受惠者是年約50歲的劉先生,他患有高血壓和高膽固醇已有10年,並一直於公立醫院覆診。今年中接受身體檢查時,心電圖出現異樣,自己也感到胸口不適。7月獲轉介到公立醫院排期,但要到2024年初才見醫生。惟9月底心口再次出現不適,於是自行找醫生檢查,發現3條冠心血管有一條已塞了七至九成,另外兩條亦有輕微至中等阻塞。在朋友推薦下參加了計劃,10月內已完成通波仔手術。篩查找出其他毛病到現時為止已為1,061名長者做過檢查,發現逾半數人有瓣膜性心臟問題,如血液返流、主動脈擴張、風濕性心臟病;此外,亦有少數人驗出心房顫動。而心臟問題較嚴重並需要轉介跟進的佔12.4%。這些患者都是心臟有問題而不自知,如加強公私營醫療之間的橋樑,相信更多人可及早察覺和接受治療。加強公私營協作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督導主任李樹嫻認為,長者健康意識較為薄弱,未必察覺身體有毛病,往往到出現嚴重不適才求醫;另一邊廂,公院病人多,也難以為基層長者頻密監察。「要助長者及早發現及治療疾病,公私營協作應要更進一步,擴大涵蓋範圍至通波仔等手術;亦可考慮分流公院病人至私營機構,接受心臟檢查或手術。此外,社區篩查有助找出隱疾個案,因長者可留在熟悉的社區,加強接受篩查的動力;長遠而言也可增加長者的健康意識,並減輕醫療系統壓力。」資料來源:AM730
1
【心有所術:冠心病病徵易疏忽,通波仔降死亡風險】
冠心病病徵易疏忽,通波仔降死亡風險心臟病在香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中居第三位,二零二零年心臟病的住院病人出院次數及住院病人死亡人數共約71,300人次,而因心臟病而死亡的登記死亡人數 有6,561人。當中以冠心病最多,佔心臟病死亡人數58.8%。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很多,包括高血壓、高血脂、吸煙、糖尿病、肥胖、缺乏體能活動 和長期受到壓力及家族成員曾患有心臟病,也會增加患病風險。冠心病的典型病徵為胸口翳悶,進行運動或體力勞動時心臟會更為不適,亦可能出現心絞痛、冒冷汗及噁心欲嘔等症狀,但並不是人人都有心絞痛,有些人可能僅出現氣喘、暈眩或嘔吐等症狀,加上身體比較疲乏,往往誤以為只是感冒或吃錯東西所致,忽略了心臟病的可能性。曾有一名80歲老翁,因突然出現上吐下瀉而到急診室求診。初時就連醫療團隊都以為是腸胃炎,及後見老翁的精神狀態愈來愈差,非常疲倦卻又難以入睡,經心電圖及血液檢測後才發現是急性心臟病須立刻進行急救,但因已拖延幾小時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及後的康復程度因而未如理想。可見長者的非典型冠心病病徵確實易令人看漏眼。或許你會問心臟病發為何上吐下瀉?皆因病發時身體產生的荷爾蒙有機會影響全身,導致出現與心臟病無關的症狀。一旦確診為冠心病,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術治療,而年紀老邁或身體虛弱的長者可採用藥物治療。阿士匹靈或會導致長者胃出血或胃潰瘍,可改為選用氯吡格雷一類的抗血小板藥,氯吡格雷並無前述的副作用,適合長者長期服食,可預防心臟病及中風等。而接受過「通波仔」手術的患者一般亦會服用氯吡格雷,以防止病情復發。為預防冠心病長者應維持適當運動量,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便較容易察覺運動時身體上的變化,以便採取進一步的治療方案。資料來源:星島日報
2
電腦掃描 徹底找出心臟血管問題
放射科專科醫生徐偉聰表示,用於心臟檢查上,電腦掃描可粗略分為使用顯影劑和不使用顯影劑兩大類,「近年亦有較新的『雙能量電腦掃描』 和『血流儲備分數造影』(CT-FFR),能提供更多資訊,幫助醫生作出診斷。」功能不斷進化不使用顯影劑的電腦掃描,可以找出心臟血管有否鈣化點,從而計算鈣化分數,分數愈高血管收窄的可能性愈大;至於使用顯影劑的電腦掃描 可得出更多資訊,例如整條血管的走勢、有沒有收窄、收窄的程度屬輕微、嚴重,甚至完全堵塞都可看清楚。徐偉聰補充,「CT-FFR則為最新技術, 透過AI分析可得知血流有否受影響,令心臟肌肉缺血等。這並不能單靠收窄多少去估計,因為有時候中度的收窄,已令血流變差。」一般來說,當 血管收窄超過五成,便有可能令血流變差,影響心臟功能,出現心絞痛等徵狀。有助監察病情除了用作診斷,由於電腦掃描可判斷血管阻塞的嚴重程度,有助醫生決定治療方案,或者計劃手術。徐偉聰解釋,「例如有哪些血管要放入支 架、哪些可以繼續觀察,用藥控制病情。另外,患者亦可定期接受電腦掃描檢查,觀察血管鈣化點變化,即知道控病情況,如有惡化可及早處理。」 此外,心臟電腦掃描其實也可看到附近組織的狀況,例如心瓣、大動脈、心膜、氣管、骨骼等,例如有輕微肺炎、心瓣有鈣化點都可找到,能更全 面評估胸口痛的原因。檢查過程簡單電腦掃描的檢查過程簡短,只需十數秒便完成,不過準備的時間相對較長。徐偉聰指,「我們要向接受檢查人士講解風險、注射顯影劑、教導 如何閉氣等,所以整個過程約需半小時。」另外,患者接受檢查前要禁食4小時,亦要告訴醫生正服用的藥物,如正使用糖尿病藥二甲雙胍則需要停 藥,「如果接受檢查人士心跳較快,有可能會處方藥物暫時減慢心跳,或會跟患者本身使用的心臟藥物相沖,所以溝通十分重要。」如有敏感病歷 或腎功能有問題的患者需要特別留意,因為顯影劑會帶來不良影響,事前必須與醫生商量。嚴重收窄未必有徵狀徐偉聰分享一些做心臟電腦掃描的個案,「最近有不少人本身並沒有相關病歷,但因要接種新冠疫苗而先做一次檢查。檢查結果發現有幾位患 者的情況頗嚴重,其中一位更是3條冠狀動脈都出現七至八成收窄。」因此沒有相關病徵不等於心臟機能正常,大家不應掉以輕心。如有任何懷疑, 應及早求醫。內容轉載:AM730